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1-28 07:40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20年11月24日,54岁的农加贵穿着民族传统服装,站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奖台上,接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表彰,这是继201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之后,他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殊荣。
领奖后他就立刻返回了位于云南省广南县的落松地村小学,尽管学校里已经新招了一名教师,但几十年里一个人独撑一所学校,让农加贵已经养成了习惯,外出时最挂念的就是学校里的孩子。
落松地村在1992年更名前,曾是让当地人闻风丧胆的“麻风村”。1986年,时年19岁的农加贵,成为了这个村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小学教师。他原本带着恐惧和彷徨的想法,只是临时“留下试一试”,却在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和村民们对改变命运的希望中,一年又一年地留了下来。
从19岁到54岁,农加贵白天教小学生、晚上给村民开办扫盲夜校,抱着一颗“影响一个孩子6年,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6年甚至60年命运”的初心,在大山深处的村小坚守了35年。
35年间,农加贵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还曾在2017年作为云南省唯一当选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麻风村”来了一位代课老师
“落松地村”,在农加贵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一个神秘、恐惧的存在。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盛行。1957年,广南县坝汪村将县域内患有麻风病的56户180余人进行集中隔离收治,设立了一个学名为“广南县新生疗养院”的新村。病患带着家人搬到新村,由政府统一发放药物和生活补贴。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不仅会导致皮肤损害、神经粗大,早期若没有及时进行诊治,患者还会出现面容扭曲变形、肌肉溃疡、断手断脚等症状。
因此,尽管这个新村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里,但附近村庄的人都对它讳莫如深,有人称它为“麻风村”,更多时候,村民们连“麻风村”三个字也不愿提及,只用“那个地方”来指代。
农加贵居住的村子离“那个地方”只有10公里远,他从小就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家长们最常说的就是:“再哭就把你送到那个地方去!”农加贵也是这样被吓大的。
但儿时的他不知道,未来自己有一天会自愿长居在这个村子里,并且亲自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
1986年,因家中没钱交学费,成绩不错的农加贵被迫从高中辍学,当时他19岁。辍学后的一个月,农加贵跟着村里人外出做一些小生意补贴家用。他给山区的人们带回生活所需的各种材料,一个月下来能赚30多块钱。
当时身为教师的叔叔知道侄子喜欢读书,也觉得教书更有前途,就谋划着给侄子找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等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考学。“叔叔打听到有个地方需要代课老师,就叫我回来。”即使代课费只有19块钱,农加贵还是放下生意回到村子里。
“我不去!”临出发,农加贵才知道叔叔让自己去的村子居然是“那个地方”。父亲也指责叔叔:“你这哪里是给他找前途,你就是在害他!”但叔叔坚持劝农加贵去跟着去“那个地方”的“医院”看看,“那个地方需要老师,现在先过去,以后有机会还能调走。”
叔叔口中的“医院”其实是一个皮肤病防治站。农加贵记得,第一次踏足“那个地方”时,防治站的三个医生穿着白大褂、高筒靴,戴着口罩、手套,从头武装到脚,村民来取药,医生把药放在窗台上,村民在从外面取走。
“医院”的紧张氛围让年轻的农加贵更加恐惧。“当时医生给我做了一天的工作,反复和我强调不要害怕,医院有酒精,可以给我课前课后擦手消毒。”直到医生说,经过预防和治疗,来上学的孩子都是健康的,而且教室就在“医院”里面,和医生们同吃同住,农加贵这才觉得可以留下来试试。
但农加贵当时心里还是害怕。第一天上课,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学校,怕吓跑农加贵,离得远远的没有上前,农加贵已经冒出了逃跑的想法。“但看到了孩子们,他们是健康的,跟在家长身边看起来很精神,尤其是那种对读书渴望的眼神,我看到了,再害怕也迈不开腿逃跑啊。”
防治站腾出了一个治疗室给农加贵做教室,房间只有20平方米大,并不宽阔。最初,农加贵总是离孩子们远远的。第一批入学的12个孩子里,大的12岁,小的只有五六岁,都没上过学。农加贵站在教室一角远远地教孩子们拿笔,先教会大孩子,再让大孩子去教小孩子。
孩子们也仿佛知道老师的恐惧,没有一个人会试图上前去亲近农加贵。离得远远的,是家长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给农加贵这位麻风村唯一的老师的尊重和体贴。后来,农加贵被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劲头打动,也因“呆了几年也没染上病”不再恐惧,但他依然感动于最初的这份体贴和尊重。
把孩子们送出麻风村的“老师大爹”
在村子里,当地人尊称比自己父亲年长者为“大爹”,但对于农加贵,村里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小孩儿,都称他为“老师大爹”。
在他没来之前,村里适龄儿童的教学问题久久没得到解决,唯一一位答应来教书的老师,最后也因为害怕临时反悔。农加贵是建村以来第一个愿意留下来的老师,村民们记着他的好,也更加努力地对他好。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