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云南“麻风村”里的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坚守35年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1-28 07:40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最初农加贵每月的代课费只有19元,村民们就自发集资,每个月给农加贵35元工资补贴。这份补贴有元、有角、有分,村民们用高压锅蒸过后,才交到农加贵的手里。这些细节让农加贵越来越感动,“教一段时间试试”的想法,慢慢变成了不走的决心,“我当时觉得,答应了事情就办好,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们教好、送出麻风村。”

第一届12个孩子,农加贵只教到了三年级。按照当地规定,村子里的小学作为教学点,只办到三年级。孩子们读完三年级就要转入外面的小学,再参加升学考试读初中。

但事实上,12个孩子在外面的求学之路处处碰壁,遭到排斥。农加贵无奈地看着这群只念到三年级的孩子脱下书包到山上去干农活。

教书的第三年,农加贵新招了一批一年级学生。但他发现,孩子和家长们再也没有了之前那种对读书的期待。“他们说,老师,看来读书是没有希望了,读到三年级就不能读了。”这些话让农加贵不忍,他找回了上一届的12个学生,说:“外面的学校不肯教,我教!”

农加贵当时心里也没底,他不知道初中学校愿不愿意接收这些孩子,自己要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但让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是他最单纯的初心。

20平方米的治疗室装不下两个班的学生,村民们又集资、出力建了两个土屋给农加贵作为教室。打操场地板的场景农加贵至今仍历历在目,“很多老病人没有脚、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也没有劳动工具,他们就拿炒菜的锅铲跪在地上帮我们收浆。”

两个班,一个老师,上课时农加贵像陀螺一样在两个教室间来回转。教完高年级的新课,布置好作业,就赶紧到隔壁教低年级的新课,晚上再备课、批改作业,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1992年,农加贵教的第一届小学生毕业,升学考试中,分数最高的学生考了206分,最低的也有135分,而那一年县里的初中录取分数线是115分,12个学生全都顺利考上了初中。

家长们身有残疾不方便出门,农加贵一人送12个学生去学校,那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麻风村。农加贵至今还记得,当时村子没通公路,他就和孩子们背着大包小包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镇上。

办好了孩子们的入学手续,农加贵要赶回村子里,12个“小尾巴”就跟着他来到校门口,喊着“老师大爹”哭成一团。他们感到害怕,因为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村子。但农加贵看着孩子们哭,心里却是高兴的:一件没底的事办成了,他终于把第一届学生送出了麻风村。

从“那个地方”到“落松地村”

在教书的第六年,学生们要报考学校,农加贵想,“家庭住址”这一栏总不能填“麻风村”或“新生疗养院”。他和村长商量着,给村子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落松地村。

农加贵说,起这个名字,一是因为村子种植花生,花生在当地就叫“落松”;二是因为一篇名为《落花生》的小学课文,课文里写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很有用”,在农加贵看来,村子里的这些村民也是一样,虽然身有疾病、外貌受影响,但精神上却是美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做出力所能及的一切。

起好这个名字,农加贵意识到,自己对“那个地方”的恐惧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和孩子像家人一样的感情,和与村子更加紧密的联系。

农加贵也慢慢过成了落松地村的一份子。教书6年后,村长第一次留他在家里吃饭,给农加贵准备了一套全新的碗筷。每一道菜,村长都要等着农加贵先动筷,农加贵动过的菜,村长就再也不会动。这顿饭最初让农加贵心里十分惶恐,但逐渐演化为感动和释然。

这一顿饭,也消除了农加贵和村民们的隔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农加贵说:“老师,我爸妈想请你来我家里吃饭。”所有的村民都商量好似的,每家人都专门给农加贵准备了一套碗筷,吃饭总是让给他先挑菜,他动过的菜,村民们就不再动。农加贵胆子也更大了,有时候一天到两三户人家里吃饭。简单的一顿饭,却凝聚着他和村民们互相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1998年,农加贵从代课老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工作需要,他被调离落松地村。他本想上完最后一节课后悄悄地离开,但没想到孩子们早早就得知了消息。那天刚好是一个大雨天,放学后孩子们坚持要把农加贵送到新的学校。12公里的路程,孩子们两三个人披着一张雨衣,全身都淋透了,却依然坚持送他到新学校。

那天孩子们满脸的雨水和泪水,成了农加贵久久无法忘怀的画面。在新学校教完一学期后,农加贵申请调回落松地村,他记得村民们对他的好,也无法抛弃那些等待着他的孩子,“我想,村子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教育能影响一个孩子的6年,教好一个孩子,又能影响一个家庭的6年甚至60年,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1999年调回落松地村时,农加贵32岁,此后一待又是22年。

在2020年之前,由于外界对麻风村持有偏见,农加贵始终是落松地村唯一的老师,学生最多的时候,他要一个人教25个学生,分为学前班、一年级、四年级,每天三个班轮轴转。

近几年,随着老一辈麻风病患者的离世,村子也逐渐走向了开放。据广南县教体局办公室副主任黄座富介绍,现在村里已经几乎没有麻风病,麻风村的称呼也已经逐渐消失,在信息通、网络通、道路通后,村子里人和外界正常交往交流,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他也强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因为“麻风病”的原因,导致村里长期招不到老师,“当时经过几十年的预防和治疗,村里大多数孩子都是健康的,家长们也有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但外界对村里人比较排斥,想找个老师来村里教,又不愿意来。”

直到农加贵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困境。黄座富说:“农老师来了后,村子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百分百的,而且农老师白天教小学生,晚上还办夜校给村子里的大人们扫盲,讲一些农业、法律知识,真是一个人扛起了整个村的教育。”去年,广南县给落松地村特招了一位教师,才终于有人分担了农加贵扛了34年的担子。

如今农加贵已经54岁,随着村里年轻人带着子女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村里的适龄儿童也在逐年减少。对于教到什么时候退休,农加贵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村子还有一个孩子需要老师,我就会继续教下去。”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