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2-07 07:51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沂蒙山区物质条件很差,教育很不正规。作为民办教师、公办教师的赵德发身处困难环境的山村,历经复杂的心路历程,却能坚韧地抗挫折,耐搓揉,向往文化,向往自尊生活,在艰难中向上迈进,内心深处蕴含昂扬精神,仔细想来,大有意味。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用乐队装备升级能在“汇报演出”中冒尖的思路说服大队书记,花费68元的巨款买来一把小提琴,当时68元抵得上一个壮汉大半年的工值,村民未见过,依据其在扛肩上的演奏架势称之为“扛琴”。其时他并不会拉小提琴,买了后就用口琴帮助定音,自学小提琴演奏法。这能看出他对音乐的超级痴迷,也能看出其头脑之灵活、办事之魄力。青春堪忆,思之长叹。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是,他能成长、成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非智力因素;而如今,物质条件好了,教育正规了,但最缺乏的却是非智力因素。与他的小说相比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现在更看重《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看重这独一无二的特殊年代的乡村教师实录,既是乡村青年心灵的一页,也是当代教育史的特殊一页,当代史的特殊一页。不可替代的非虚构作品,提供一面今日可参照的老镜子,老镜子依然反射出青春的光芒,弥足珍贵。从事教育工作和领导教育工作的同志不妨读一读,应该会有一些启发吧。
套封封面设计用报纸的版样格式,在灰色调的黑色小字、黑白照片上凸显大字的红色书名,很能烘托出几十年前的社会氛围。记得以前看过袁鹰的回忆录《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装帧也是用报样,设计得更彻底,干脆影印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折叠而成为套封,但印有报样的一面折在里面,取下展开来看,老报纸带来的过去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套封设计与书的内容可谓浑然一体。
记者曲鹏曾提问:“您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发表了大量有分量的农村题材长短中篇小说,为何关于‘乡村教师’题材,您选择了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写出了这本《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赵德发回答:“的确,我写过好多农村题材的长、短、中篇小说,尤其是起步阶段,主要写沂蒙山往昔生活与乡村教育。后面这一类是十几个中、短篇小说,发表后结集,1994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我还曾设想,用一部书名为《蚂蚁爪子》的长篇小说表现乡村文化教育,但一直没能付诸实施,当我年届花甲终于想写的时候,却改变了主意。我想,与其将我积累的素材进一步虚构、加工,鼓捣成一部小说,还不如用非虚构的方式,将我的经历原原本本写出来,为1970年代的乡村教育留下一份个人化的真实记录。时代史是由个人史汇合而成,为历史记录细节是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我觉得这样写更有价值。”(曲鹏《赵德发:文学的种子要发芽,无可阻挡》,原载2020年4月25日《齐鲁晚报》)很庆幸赵德发改变念头,没有把这个题材写成长篇小说,而是写成真实的回忆录,这的确更有价值,价值就体现在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
读《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有感,赞曰:
二十年前读“缱绻”,沂蒙厚土出奇篇。
经山历海添气象,回望青春忆莒南。
四
心想事成,机会来了。2020年7月15日,因疫情而推迟举办的《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95—2019)》座谈会在济南垂杨书院召开,闻知消息,怯于开会的我主动要求参加,终于见到赵德发先生。
《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55—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1版1印,43.9万字)是张期鹏、亓凤珍夫妇继《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之后,历时两年时间精心编撰的一部重要著作,完整呈现了谱主从1955年到2019年64年间的人生之路。中间插入大量书影、照片、作家自述、新闻报道、名家评论等,形成了一部全方位、立体化、图文并茂的作家年谱和文学传记,全景展现赵德发文学“修行”之路。翻阅《年谱》,高兴地发现我与他不仅是临沂老乡,还是电大校友、曲阜师大校友。1982年,27岁的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后来担任曲阜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我曾在曲阜师大求学、在电大工作。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1956年生,日照市人)是赵德发的同乡,也是赵德发的第二本书《蚂蚁爪子》(中短篇小说集,明天出版社1994年12月)的责编,他发言说:“德发一下笔,原汁原味,就是农村那些事。青年时期他放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职位去搞文学,看出他与官本位的决绝,他是把文学作为宗教来修行。德发既不冷淡,也不热烈,我琢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到一个词:恒温。恒温就是恒心,恒静,走得远,走得平稳。”丁建元称赞赵德发几十年如一日对文学保持“恒温”,正是这种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坚守、执着与专注,成就了赵德发,也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道独特风景。与会者对丁建元给出的“恒温”这个定位很赞赏,有耳目一新之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丽军为《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95—2019)》写序,即《赵德发:修行‘君子梦’的当代文学大儒》。他发言说:“很高兴为《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95—2019)》写序。以前虽然写过一些评论,但还有话要说,赵主席有很丰富的阐释空间。”他从山东作家深受齐鲁文化影响的角度,深入论述了赵德发的儒家情怀,称赵德发是“修行‘君子梦’的当代文学大儒”。他认为,赵德发的作品写出了文化的深度、历史的深度和人性的深度,以色彩斑斓的历史图景、乡土样貌、文化风景展示了“博物馆式写作”的独特魅力。有意思的是,张丽军是山东莒县人,莒县与赵德发的家乡莒南县相邻,同属沂蒙山老乡。2001年夏天,正在东北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张丽军到日照跟赵德发约见,一起在海边吃海鲜,“作为一个寂寂无名的文学后生,我受到心目中仰慕的作家的盛情款待,了解了他的文学历程和文学理想。这为以后阅读赵老师的作品打下了富有感性细节的基础,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受丁建元“恒温”这一个性化的新定位的启发,我在发言中对年谱编著者张期鹏、亓凤珍夫妇也给出一个新定位:年谱专业户。年谱搞得多,搞得快,搞得好,高效。已出版《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95—2019)》,《李心田年谱》书稿已基本完成,正在撰写的还有《任继愈年谱》《刘玉堂年谱》,甚至还想尝试编著《傅天琳年谱》。近几年来,费力费心费钱费时间,夫妻同心同德致力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基础资料研究之文化工程,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似乎上了“年谱”瘾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有点一时停不下来的感觉”。夫妻俩,正好是一户。称之为“年谱专业户”,自是十分恰切。
著者亓凤珍诚恳地讲述了她和张期鹏编著此书以及编著《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的体会和感想,她回应我说的“年谱专业户”的话题,说期鹏是户主,她是户员。为了保证准确,期鹏要求不能引用网上资料,必须找到纸质书刊资料作为依据。她特别强调编年谱其实就是与谱主一起修行,这给他们夫妻带来了许多精神收获,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12卷《赵德发文集》作序,称赵德发是“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白烨在致这次座谈会的贺信中说:“从短篇小说成名作《通腿儿》,到长篇系列‘中国农民三部曲’,‘中国传统文化三部曲’,他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既努力探寻社会生活演变的深层纹理,又着意探求民族精神构成的内在元素,作品在书写中国农民的命运转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方面,都以自己的深刻洞见与独到表述,使得这些作品既成为他自己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经典性成果。”
赵德发先生在座谈会结束致答谢词时说:“称我为‘当代文学大儒’,不合适。我开始不同意凤珍、期鹏为我搞年谱,我觉得不合适。可是他们已经写出了初稿,后来才被说服。前年‘十一’长假,他们夫妻俩来日照到我书房,一本书一本书地核查资料,干了三天没干完,又拉了七八箱子书刊到济南再干,非常严谨、认真。”
曾经的乡村教师赵德发痴迷地践行“以文学为宗教,把写作当修行”。王阳明说,“事上练”。对赵德发来说,这“事”无疑就是文学。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