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2-09 08:37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二、人员经费比重
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教师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的竞争,由国家的范围到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学术劳动力市场。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人才的价值指标日益复杂。竞争也进一步推高了人才资源的成本。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投入结构要从注重“物”的投入转向对“人”的投资。人员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既反映教育经费充裕程度,反映教师薪酬水平高低,又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也反映教育经费配置状况。一般来说,降低生师比,意味着用人成本的提高。增加教职员、提高薪酬水平、支持教师发展,都需要增加人员经费投入保障。
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却一直相对稳定。据统计,1995年以来,我国全部高校人员经费比例大体上在33%~35%之间,地方高校大体上在30%~35%之间。1999年以来,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人员支出占比都比较稳定,多集中于60%~70%左右。[8]另外,根据中美高校工资福利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见表1),美国几所顶尖大学人员经费约占总支出的1/2或2/3,而我国几所顶尖大学人员经费仅占总经费的1/3,甚至不足1/4。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薪酬占比明显过低。可以明确,我国人员经费比例长期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大体只有国际均值的一半左右,相应地资本性投入的比例偏高。这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一度较大这个阶段性特点有关系。另外,部分有关养老保险的项目未被列入人员经费,有些科研项目收入未能统计为人员支出,高校拨款项目经费比例过高等也都与人员支出比例偏低有关系。但我国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低的主要因素,在于生师比较高、教职工薪酬占比相对较低。
百年老店同仁堂有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人才培养更是如此,投入参数与产出质量成正比。因此,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拨款方式,扩大高等学校经费使用管理权,完善高等学校预算拨款制度,优化拨款结构,加大基本支出投入力度。其中,基本支出投入力度就包括人员经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优先”,首先要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大幅增加人员经费比重。增加的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提高薪酬水平,促进教师发展。这一重大举措符合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特征,毕竟产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高素质人才的投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相关举措必须及时跟进。国务院已决定出台一系列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政策,如增加间接费用比重;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从原来的5%提高到20%;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及聘用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大幅度提高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人员经费比例,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政策效应。
三、教职员比例
在高校管理中,对于“教职员比例”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误解。比如,许多人认为我国高校的问题是专任教师比例过低,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有的学校通过压缩职员数量,调整生师比;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硬性要求停止补充非专职教师;有的地方以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比较大学实力;有的甚至将减少职员与“去行政化”相联系等。我们知道,结构决定功能,高等学校作为一个高等学术机构当然要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但是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各地普遍反映高校教师负担过重,提出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解放学术生产力,合理调整教职员比例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国外学者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证明,科研人员希望所在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行政辅助支持来分担行政事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提高科研效率(Iqbal,2011;McGill,2012)。国内学者研究了辅助人员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助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对下一年国际发表论文数和国内发表论文数均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9]另外,据美英澳一流大学生师比、师职比的比较可以看出(见表2),美国私立一流大学师职比为0.5∶1,公立大学为0.3∶1,英国一流大学为1.1∶1,澳大利亚一流大学为0.3∶1。
因此,要合理配置我国高校教职员比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员队伍。一是提高职员比例。合理配置学校职员队伍,提倡为教授配备秘书、文员,将教师从烦琐的庶务中解放出来,解放学术生产力。当然,提高职员比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大学中所有职员都是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而不是自我服务的。二是全面实行职员制。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标准,深化职员聘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不断提高职员队伍建设水平。2000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职员制改革的方案,在武汉大学等5所直属高校试点,取得良好效果,有些学校到现在还在坚持。三是强化职业化导向。大学治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现在不仅是职业化校长,而且是经理人团队。“双肩挑”在过去是一条经验,现在大学中“双肩挑”的比例普遍过高,既当学科带头人,又从事繁重的党政管理工作,已然力不从心,还有诸多利益冲突。改革的方向,是强化职业化导向,鼓励大学校长和管理骨干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弱化利益冲突机制。四是要强化职业化保障。实现大学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需要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条件,比如职员队伍的职业上升空间、任期制、待遇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等。
四、薪酬水平
《意见》强调,“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10]。总体来说,在国民经济19个行业当中,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在逐年提升,而且现在已经居于前列,但是高校薪酬激励仍然需要高度关注。我们不担心没人从事大学的教育工作,而是“什么人从事大学教育工作”,这是问题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对于优秀人才仍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纵向与横向比较不一样、总体感觉与各个院校感觉不一样、舆论的感觉与自身的感觉也不一样,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在此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从社会参照系出发,与国内一般劳动力市场相比,高校教师薪酬无疑居较高水平;但教师的参照系是高新技术行业、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高端人才的稀缺性不断推高了人才成本。从结构性来看,表面上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比较高,而且逐年在提高,但仔细分析学校的薪酬方案,总体上激励水平较差。绩效工资中非绩效部分普遍过大。许多学校过度多元化的工资结构,弱化了激励功能,形成了高水平的大锅饭。这样的分配格局一旦形成,想要调整很难,要下很大决心。还有平均数之下的问题。所以我们主张,高校的薪酬不要说平均数,要说中位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准确地反映薪酬水平。
因此,我国高校要进一步调整薪酬结构,改革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一是高校自主决定收入分配。国家“放管服”改革要加快步伐。在工资总额管理的前提下,主管部门核定工资总量、主要领导工资,学校内部的收入分配由学校自主决定。二是调整高校的薪酬结构,增强激励功能。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人们获得报酬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工作行为,进而影响一个组织能否取得成功”。[11]三是建立具有外部竞争力的学校薪酬制度。我国高校教师社会收入水平的定位应该改变现行以公务员工资水平为基准的参考体系。整体提高高校薪酬水平,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实行以年薪制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等。四是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政策导向。中央一系列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理收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分红激励等。五是在校内建立体现正确导向的薪酬激励制度。要理顺高校收入分配关系,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比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关系。要强化激励机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向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优秀骨干倾斜。六是重视非工资待遇。教师的继续教育、职业发展等。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支付能力较弱、子女上学困难等问题,都应在薪酬改革当中加以充分考虑。同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2014年10月1日起,高校所有人员纳入社保统筹,打破了能进不能出的藩篱,这是高校实质性人事改革的分水岭。
注释:
①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特别强调“人才资本对竞争力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3]陈颐,徐惠喜.“创新+人才”成提升竞争力动力[N].经济日报,2017-09-28(8).
[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2019-07-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01_1673407.html.
[5]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6]管培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关键在深化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6-8.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8]袁连生,廖枝枝,李振宇,等.我国高校人员支出比例为何严重偏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37.
[9]哈巍,于佳鑫.辅助人员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88-99+173.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定位好教师角色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