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4-06 16:33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小组讨论,这些意象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诗人为什么通过意象写乡愁呢?
明确:邮票——母子之情;船票——夫妻之情;坟墓——丧母之情;海峡——爱国之情。使抽象的乡愁具象化,更易理解。
3.选择给你触动最深的一个诗歌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等)进行描述。
明确:该设计将书本上的诗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或画面,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乡愁》朗诵大赛。
明确: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诵,其他小组成员为朗诵者打分(10分制),按照平均分值的高低评选出朗诵大赛的冠亚军,并由学生点评每一个朗诵者的优缺点。
(该设计在学生朗诵、互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教师对朗诵大赛进行总结,引出“三美”原则。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思乡、爱国之情的诗篇,学生列举出名篇名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小结:配乐朗读。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Nostalgy》(译名:乡愁),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作业:创作一首诗歌。学生自行选择意象,写一首饱含思乡或者爱国之情的小诗,不少于5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思乡、爱国的情怀。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朗读为主,对诗句的分析涉及较少,例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修饰词的运用,在这方面可适当增加教学环节进行评析。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高中历史《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教案
下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信息科技教案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