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7-12 08:43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师强,家长弱” 家校共育如何走出模糊地带
教育治理热点四问(三)
苏霍姆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校共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合作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家校共育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家校共育中家长“边缘性参与”或者“沉默现象”、学生作业家长批改等,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新时代如何进行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治理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2019-2020年间,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课题组在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6省份进行实地调研,分别对省会城市、地级市及县级市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涵盖东中西部地区130余所中小学的1万余名学生,问卷中对家校共育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
家校共育共识已初步形成
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共识已初步形成。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教育孩子“全部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的家长仅占0.2%,认为“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的占5.5%,认为“学校和家长的责任一样”的却占86.5%,而认为“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占7.6%,认为“全部是家长的责任”仅占0.1%。并且,认为“家校需要协作”的家长达到99.2%,认为“不需要协作”的仅占0.8%。还有,当孩子在学校犯错时,仅2.2%的家长进行训斥、打骂,仅0.1%的家长抱怨学校教师,主动联系教师的占89%,其他占8.7%。课题组认为,大部分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他们肯定家校共育的作用并对家校合作持积极态度。
家长对家校共育活动愈加重视,家校联系的内容也更加广泛。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有97.7%的家长希望加强家校共育,仅2.3%持否定态度。关于家校联系的基本内容,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家长会议(50.0%)、家庭教育(44.5%)、家长与教师座谈(39.9%),而亲子活动(32.3%)和讨论学生情况(包括身体、心理、情绪变化)(21.7%)占比较小。课题组认为,这对于促进家庭教育落地生根大有裨益。
随着人们对家校共育的意识逐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次数越来越多。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家长表示上学期“没有”参与学校活动的占比分别是:家长会(2.9%)、听取学校报告(28.3%)、家长听课(34%)、学校开放日(29.8%)、亲子关系讲座(40.2%)、家庭教育讲座(34.6%)、亲子活动(48.6%);表示上学期参与学校活动“两次及以上”的占比分别是:家长会(54.1%)、学校报告(42.4%)、家长听课(32.4%)、学校开放日(33.4%)、亲子关系讲座(25.6%)、家庭教育讲座(26.3%)、亲子活动(19.9%)。
家校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课题组调研发现,为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学校和相关部门创设了许多活动方式,除了传统的家校共育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等,随着家校共育的深入,家校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家长委员会(89.2%)、学校网络沟通平台(87.3%)、家长开放日(82.4%)、家长志愿者(67.3%)、班主任或教师自媒体平台(63.8%)、家长访校(59.6%)、家长互助中心(55.5%)、家长工作日(48.2%)等。并且,有些地方创造性地开发出一些家校共育方式,如家长委员会参与校车管理、家长参与食堂和宿舍管理、家长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等。甚至有些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如妇联和社区等机构密切配合,逐步开展对家长的教育工作。课题组认为,家校共育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老师和家长在思想碰撞中求得共识,增进了解、理解和谅解,增强教育合力和家校友谊。
家校共育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家校共育取得初步共识,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家校共育的一些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学生作业家长批改,家长有苦难言。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每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次数,仅14.1%的家长认为“不需要”,26.8%的家长认为“需要但没有”,家长每周辅导1-2天的23.3%,每周辅导3-4天为11.1%,几乎天天辅导的家长占24.7%。仅4成左右的家长“不需要”或“需要但没有”对小孩进行辅导作业。课题组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家长对此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白天工作很累,下班以后还要辅导孩子的作业,有些作业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能力范围。“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正是网上引起热议的现象。教育部明文要求,“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但相当一部分家长显然不愿意教师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也不敢公然违抗教师的命令,生怕教师怠慢或冷落自己的孩子。因此对批改作业处于又爱又恨的尴尬境地。
二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家长面临两难选择。
随着国家相关减负政策频频出台,学校负担也呈现日渐减少的趋势。但一些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焦虑之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课题组调查的数据显示,周一至周五学生上补习班的时间平均为0.5小时,而周六周日上补习班的时间则平均为2.34小时。减负政策给一些家长增添了无形的焦虑,担心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过早地将竞争引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集中在智力投入上,较少关注学会如何生活、学会如何做人。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优秀教师成长的六个要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