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7-12 08:43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是家校合作中“教师强,家长弱”,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
课题组调研发现,掌握了更多资源与制度化权力的教师控制了家校合作的动向,不平等的地位难免导致家校之间沟通不畅、合作表面化等问题,家长“边缘性参与”状态或者“沉默现象”等普遍存在。例如,不少家长抱怨,教师的各种要求不得不“照单全收”,不仅包括批改作业、检查背诵和读书打卡等,还有带领孩子到博物馆或其他社会场所完成作业、社会活动或社区活动等。有些家长反映,家长群都变成了“压力群”“焦虑群”,甚至有些家长高呼“不堪群负”。这种“教师强,家长弱”的现象,折射出当前家校共育中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各有侧重,学校老师不能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家庭教育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主动性和身心健康等。
四是家校共育层次不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亟待提高。
2020年课题组对近100万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的家校合作活动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督促提醒(74.81%)、登录学习平台(47.25%)和陪伴学习(46.52%),较少进行心理辅导(22.1%)、行为习惯养成(18.5%)等交流活动。疫情期间,心理发育不稳定并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长时间参与在线学习,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自律能力降低、养成居家拖延症、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家长应积极向学校心理教师求助并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且,疫情期间长时间在线学习,会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疏离感和孤独感,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精心陪伴。然而,疫情期间 “一直陪伴”“经常陪伴”的家长分别占30%和38%,表示“偶尔陪伴”“仅第一次陪伴”的家长分别占23%和8%,还有1%的家长表示“没有陪伴”。
如何画好家校共育“同心圆”
为此,课题组建议:
一是明晰家校共育的边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各自的任务和内容,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尽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对象相同,教育目标也一致,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因此,要加强家校共育就需要处理好家校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例如,学校教育的优势是目的性、系统性、专业性强,而家庭教育的长处是情感的感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早期性。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由学校负责,家长在这方面是助手,起督促、提醒的作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做人方面,家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的职责是提供家庭教育的胜任力和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学校的职责是做好教学工作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家校共育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不是纯技术层面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独立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的附加题,特别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保障儿童的权利。
二是制定家校共育的准则和指南。
制定完整的家校共育行为准则,明确家校共育中的负面清单,禁止向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打印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不规范行为。要求学校制定家校共育行为指南,明确立德树人和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是家校共育的重点,教师要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引导父母提高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孩子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品德能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巩固。学校和有关机构要培养父母应该具备的合作共育意识和能力,如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自我学习提高育儿水平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三是畅通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渠道。
政府有责任为家校共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专门拨出经费用于家校共育工作,并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能力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免费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和家庭双方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学校要保障父母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基本权利,父母要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对学校教育与管理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利用更好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互动形式,及时传递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沟通。学校在校园网上开通“家校直通车”,展示班级风采。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学生、家长利用基于网络的学习空间,开展家校互动,为家校共育搭建平台。
四是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
家庭参与家校共育需要正确引导,在实践中逐步开展探索与实践,逐步提高家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吸引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主动。适当引进国外的“家长—教师协会”和“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家校合作方式以适应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凸显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功能。设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和交流有关家校共育的经验和方法,如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育儿观、现代人才观,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上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的教育误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优秀教师成长的六个要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