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室之“门”的教师角色解读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8-11 08:42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室之“门”的符号意义

门里门外虽然只是一“门”之差,却由于其意义的不同凡响而带给教师行为和心理上巨大变化,并由此在深层次的意识、思维上影响和丰富了门的寓意,因此对门的理解与认知便不只停留于表层的具象形态上,而应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政治的、文化的、审美的内涵解读。

1. 门作为空间秩序性的制度符号,形成着教师的权威意识

门里的空间以讲台为中心,一列列整齐分布的课桌椅,留下可以用于巡视的通道,依照学生的年龄、成绩和表现安排座次和位置,使其在教室空间系列中移动。这些系列化因素构成了一个固定的网格,从而消除了混乱,而且门外的教师可以透过门、窗迅速了解门内学生的出勤和表现。一切权力都通过严格的监视来实施,任何一个目光都将成为权力整体动作的一部分。门内的教学规约严格限制了师生的行为标准,权力强行规范了门与身体之间的关联,门不再是庇护人的身体的存在,它威严、高耸,透视着压抑与彷徨。门与人的内心之间的关系被颠覆,门不仅是隔离教室内外空间的屏障,更成为一种获得准入资格的规训道具,是某种无形的首先尺度与奖惩方式——“站到门口”“喊报告”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我审视的机制并按照“合法”的规则自我约束,对那些漫出秩序之外的行为产生负疚感与羞耻感。学生的身体在踏入教室的门之后,便开始被多层次地分解和规训,最终逐渐达到统一而整齐的道德标准。那些漫出教室秩序的身体姿态与习惯则被视为“违法”的,而教室的目的在于制造一种规训的环境,这种“规训改造在某种意义上使原始的身体能量、使那种游牧般的放荡不羁的灵魂禁锢住了。”

因此,当有学生企图冲出这一空间——眼神游离于窗外,身体逃离教室(逃学),思绪漂浮于教室之外,都是对这个教室空间内主体、主人(教师)的大不敬。想要进入教室,回到自己的位置,必须完成一系列动作,这种入门的仪式是对教师权威的致敬和强化,从表面上看,是教师通过控制和塑造学生的身体来获得或巩固自己的权力,但深层次探析,教室内的权力通过标准化、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来重塑学生的身体,实现了规训的技术转变。学生只能通过完成或保持标准化的姿势或行为才能实现对自己身体的保护,此时的身体变成“公共性”身体,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它隶属于社会与国家,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人力资本”。而落入这一权力网络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内嵌了规训权力的教师。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具有裁决权,拥有的权利让教师逐步形成权威意识,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之势。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的:教师习惯关上门来授课,此时的教室和学生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私有财产,教师随之也成为了门内这块封闭疆土的“主宰者”,发号施令,拥有无上权威。

2. 门作为空间开放性的文化符号,限制着教师角色功能的发挥

教室之门作为隔离教室内外空间的屏障,构成了教室这一封闭空间最灵活的出入口。教师将教室看成自己的“城堡”,体验着“城堡”主人的角色,“城堡”内多采用“秧田式”的组织结构,而师生更多的是授受式的单向度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践行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研究者、行动反思者”的理念时,没有与学生经验的互动、响应,学生的在场是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完成,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和手段,那么这种教学是机械而呆板的,也不利于教师发挥作为“我”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成为关闭的教室之门,勾勒出完整而密闭的教室空间。虽然有界限的教室空间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同时教室内的师生与外界的联系被无形中阻断了,将教师的同伴和教学研究者拒绝在教室之外,使教师部分失去了与同事、教研工作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发挥集体智慧的可能。教育变革中提倡的新理念、新方法,单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难正确理解和有效应用,造成教师的新旧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

3. 门作为空间生命性的意义符号,让教师知性与感性失去平衡

紧闭的教室之门,为身处教室之内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道德空间,并用一种渗透的方式建立起师生自我反思、自我内疚,以及教师自我意识抑制的规训机制。同时,教室之门圈定了教室里的规矩,教室变成上课学习的殿堂,显得神圣。教室的神圣随着教师的进入变得具体,随着教师的进入各种规矩开始有效,不可侵犯,一旦侵犯,教师有权制裁。正是由于教室变得神圣,教师在进入教室后才有要“严肃起来”的意识,塑造出不可违逆的形态,来不得半点“儿戏”。

教学空间变成了“空洞”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知识空间”,师生在默无声息的门内文化的逼视下,身体逐渐丧失最原初的淳朴表达,剩下毫无秘密、整齐规范的空洞认知性身体。教室空间不再是教师心灵的居所、精神家园,教室成为“机械反复的场所,是儿童与教师激烈地展开自我中心竞争的场所,是忙于细枝末节的场所,尽管无论哪一个教师或是儿童都渴望教育的‘创造性’与‘伦理性’”,但教室的厦门,“仿佛是教学文化中压抑、异化、剥夺创造性与伦理性的装置”。教师的感性成分逐渐流失,留下的只有机械的知性。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而感悟不到完整生命的意义。

二、让教师“敞开”自己的教室之门

踏入教室之门的教师化身为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教师的个体生命体验被掩藏,失去了个性的“我”,取而代之的是成为科学的、道德的代言人的“教师”,这与教师成为发展中的人的理想初衷大相径庭,这使得教师在教室构成的意义空间中感到焦虑、茫然、压抑、找不到自我。

踏出教室,教师的身体便游离在教学规约的边缘,教师可以是一个生动的普通人,此时他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层面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了规约的束缚,学生个体对平等师生关系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这也是为什么课改提倡的师生平等只可能发生在课下的“我”中。作为整体的人的教师,在教室内外时空体验出现断裂,平等的师生关系难以在课上课下一以贯之。而教室的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存在于观念和意识中,打造开放的教室首先应在观念上发生改变。

“空间并不是人类活动发生的某种固定的背景,因为它并非先于那占据空间的个体及其运动而存在,却实际上为它们所建构。”因此,教师不应仅仅是“空间中的人”,更应是“创造空间的人”。教师的生命是完整的,教室之“门”割裂了教育空间(门里门外),是机械的、强制的。要想构建真正具有生命性的教室空间,需要敞开教室的大门,这不仅意味着让师生平等的观念贯穿里外,同时需要教师具备对内开放与反思的教师角色意识。让教室变成教师、学生、同事、教研工作者共处的求知场所,才能协助教师在教学时空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体验,从内部冲破由教室的门和墙壁圈定的权力空间对教师的束缚,才使得教师寻找到真正的“我”成为可能。

“敞开”教室之门,让教室变成师生平等共处的求知场所,协助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体验,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建立,才有可能改变以师道尊严观念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意识,教室的门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开”,才能彰显学生的平等自由,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成为可能。

来源;网易新闻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