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hui.hteacher.net 2021-08-16 18:35 安徽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句流行语火遍全网“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其实这句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认识,本质是归因理论。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对成败归因的探究,主要还是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并促进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因此,归因理论无论从解释生活事件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鉴于讲义从应试角度为出发,为了凸显考点而导致同一理论的结构破碎、人物关联较差,老师今天主要通过通俗的解析,为大家串联成败归因理论的来龙去脉,将方便大家深化理论认识、把握理论脉络,克服支离破碎的认知结构。
一、什么是归因?为何要归因?为何要研究归因?
首先,什么是归因?无论是个人事件、社会问题,还是自然现象,人会主动去解释,这便是归因。其次,为何要归因?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可掌控的担忧,这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去认识事物、解释现象。简单说,因为无知,所以恐惧;因为恐惧,进而解释。于是,上述的表达从学术角度进行定义说明: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后,为何要研究归因?因为归因的角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下次行为的表现。
二、归因理论的“前世今生”
(一)最早提出:海德
归因理论是由海德最早提出的。他的理论为整个归因体系确定了基调:为什么归因?怎么样归因?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归因?海德认为归因的动力源自于两种需要: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好比,“恐惧源于无知,而克服恐惧就是寻因”。第二个问题:怎么样归因?海德的角度比较简单,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外部因素),或者在于个人(内部因素)。
(二)归因方式的人格特征:罗特
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何为控制点?随着归因活动增多,人会将一时的、偶尔的归因角度,固化为一种普遍化、人格化的归因角度。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将学业的失利归因为教师的问题(外部因素),时间久了,这样的归因便成为了普遍信念,甚至会将自己的失利,归结于他人(外部因素)。他将这种普遍性归因信念称为控制点,并分为两种类型:内控和外控。简而言之,人会将偶尔的归因倾向,固化为人格特征。
(三)系统完善的成败归因:维纳
站在海德和罗特的“肩膀上”,韦纳系统完善了归因理论。
首先,为什么归因(核心假设)?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其次,怎么样归因(归因的维度和因素)?六因素与三维度。其中,三个维度,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从造成事件的原因是个体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确定为内外维度;从造成事件的原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确定为稳定与非稳定维度;从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的特征,确定为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而六因素则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身心状态、运气、外界环境。
简而言之,维纳在海德和维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归因理论,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考试中涉及最多的人。
三、结语
海德作为奠基人,只是从内、外角度进行归因;而罗特则将内、外归因的这种角度固化为命运之类的人格化归因角度;最后,维纳传承了前人的角度,不但有内、外的维度,还扩展了稳定、不稳定的维度和可控、不可控的维度,所以较为丰富化、完善化。这样看来,三人一脉相承,逐步发展,最终促成了归因理论的系统体系。
归因理论成为一个解释动机的系统理论,必然会经过一段历程、多人的努力和丰富发展,当我们理解了归因理论的来龙去脉,更有利于理解和区分各个人的观点和理论。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通过本文,相信大家已经对归因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对大家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被你遗忘的那些人
下一篇: 教师招聘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