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1-12-02 13:33 重庆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子目: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梳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与灭亡的过程,并且知道秦在各方面为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记》等相关文献或图片资料,了解秦建立和灭亡的过程,能够客观的分析出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
2.通过创设情境和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的评价这些措施影响。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古诗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李白《秦王扫六合》的古诗,并引导设问:古诗描绘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秦灭掉了六国后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古诗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秦朝的统一
首选,我会展示《史记》史料节选,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秦为什么能统一?学生明确秦统一原因。之后,我将展示秦灭六国的形势图,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概括出秦灭六国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之后总结出秦灭六国的时间、战略和顺序。
其次我会重点介绍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利用多媒体呈现蔡邕《独断》中的相关史料节选,让学生理解皇帝制度的特点;通过播放《百家讲坛》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职能;关于郡县制的内容,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带领学生理解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优势。
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秦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二)秦朝的暴政
首先,我将出示《汉书·刑法志》史料节选,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秦统一之后出现了哪些政治危机?学生明确危机包括秦始皇本人穷奢极欲且大兴土木、徭役沉重、刑法严苛等。然后,我将创设情境,请学生结合课本回答秦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极端措施,学生回答结束后,我会总结出焚书坑儒的概况。最后,用讲授法讲解秦始皇逝世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相应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展示《史记》的相关史料节选,并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大泽乡起义和楚汉战争的故事,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我会带领学生认识到秦之失在政,而不在于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历史故事,可以锻炼他们表述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请学生充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后搜集关于秦朝暴政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明白暴政对百姓造成的伤害。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
2.措施
(1)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2)其他
3.影响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大泽乡起义、楚汉战争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马嘉悦
上一篇: 《西周的封邦建国》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