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12-14 09:27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类,基本结构是:本体+比喻词+喻体。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只出现本体,不出现拟体,有拟人、拟物之分。如: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朵朵花瓣翱翔在风中。
3.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
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4.夸张
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内。如:
①难道我是三岁小孩子?(用肯定式表示否定)
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
9.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责任编辑:马嘉悦
上一篇: 特岗教师招聘笔试语文高频考点之语病辨识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