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1-12-17 15:46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瞬时记忆的特点有: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有:①时间很短。②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③意识清晰。④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三、记忆的品质☆☆
四、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与遗忘
1.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7)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8)情绪和动机。
(三)回忆或再认
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第五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概念☆☆
二、表象的特征☆☆
三、想象的概念☆☆
四、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第六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特点☆☆☆
(一)间接性
(二)概括性
三、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
四、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四)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第三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特点☆☆☆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三)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三、注意的功能☆☆
四、注意的分类☆☆☆☆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刘绍文
上一篇: 附录: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