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2-01-24 10:31 福建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6.D
【解析】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内化,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本题选D。
7.B
【解析】提出学生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学者是科尔伯格。故本题选B。
8.C
【解析】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也称之为普遍伦理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故本题选C。
9.D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本题选D。
10.A
【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行为主体的观察在儿童道德学习中起决定作用。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小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