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22-03-28 10:45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的物质性;知道物质的概念;掌握意识的本质;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是物质的;知道物质的概念;掌握意识的本质;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关于世界由来的神话故事(如:创世纪和盘古开天辟地)。
学生分享交流古今中外的故事,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教师出示材料: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
活动一:教师呈现材料:《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学生以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古代的哲学家把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它们的共性是客观实在性。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活动二:教师大屏幕呈现列宁与恩格斯关于物质的论述:恩格斯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受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引导学生思考并谈谈自己对物质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包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环节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活动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徒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树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提出问题: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