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2-12-05 17:40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6.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经验课程
D.社会课程
【答案】A
【三级知识点】中学课程-中学课程-课程概述-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 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语文、英语都属于学科课程。故本题选A。
【拓展】
今晚 18:30,华图在线APP。看题解析,领面试福利!
【来源】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8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6题
7.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答案】B
【三级知识点】中学教学-中学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解析】
形式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实质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故选B。
ACD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来源】2021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十季)第9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7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入学测评第21题
8.李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草莓园观看草莓的种植。这属于(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B
【三级知识点】中学教学-中学教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解析】
李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草莓园观看草莓的种植,这属于参观法,即现场教学法。依据题意,故选B。
A项: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C项: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D项: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来源】2021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九季)第6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8题
9.数学老师对小刚说“你最近学习努力,进步很明显,比上次考试高出20分。”这种评价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部差异评价
D.目标参照性评价
【答案】C
【三级知识点】中学教学-中学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类型
【解析】
个体内部差异评价是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超越自我是在强调个体内评价。故选C。
A项: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合题意,故不选。
BD项: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不合题意,故不选。
【来源】2021上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八季)第10题、2021下教师资格证考前摸底测试第12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9题
10.林琳在听课时,时常将学习内容的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做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答案】A
【解析】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划线的方式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故选A。
B项: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不符题意,故不选。
【来源】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14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五季)第17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10题
11.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答案】A
【三级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解析】
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通过实验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光圈,就是刺激的分化。故选A。
B项:刺激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刺激获得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刺激消退是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不符题意,故不选。
【来源】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16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11题
12.马斯洛把被他人或群体接纳、 爱护、 关注、 鼓励及支持的需要,称作( )。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成长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B
【三级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解析】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 爱护、 关注、 鼓励及支持的需要。题干描述符合归属和爱的需要,故本题选B。
A项: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C项:马斯洛把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后三个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性需要。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D项: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来源】2020国家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考-第18季第12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模考大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十四季)第12题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