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anjin.hteacher.net 2023-02-28 16:40 天津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1.A
【解析】题目中老师没有因为学生的想法讽刺、挖苦学生,反而说“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吧”,体现出了关爱学生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新课改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学生观。BCD均为正确选项。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指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题目中没有强调。故本题选A。
2.C
【解析】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李老师想法错误,应注意学生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故本题选C。
3.A
【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题目中小童认为打人不对是因为会被爸爸惩罚,属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因此属于前习俗水平。故本题选A。
4.C
【解析】指导实践法,又叫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题干中张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参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品格,属于指导实践法。故本题选C。
5.A
【解析】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教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倾向。因此A选项不符合,故本题选A。
6.D
【解析】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ABC有利于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感受对方情感,体谅他人,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提高领悟。对施暴学生可以实行说服教育,编故事,看视频等让他体验被施暴者的感受,不可采用暴力解决问题。故本题选D。
7.C
【解析】效果律在试误过程中,是指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题中即便画了一万次,被试者被蒙上眼睛无法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没有形成联结,效果也不好。故本题选C。
8.D
【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观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因此D选项不符合。故本题选D。
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故本题选B。
10.A
【解析】自我控制指学生在道德意志行为中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自我控制是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也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内省起着根本性作用。即主体的我以宏观参照系和微观参照系来对照自己,修正自身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唤起正义感、道德感、激发上进心,形成良好性格,锤炼个性。题干描述的是自我控制的作用,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