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12-14 17:19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在学生掌握诗文大意的基础上,我会提问:首联,“国破”是什么意思?“国”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国指国家,有人认为国指国都,因此我会帮助学生明确“国破”的涵义,借此引出下一个问题:国破成何等程度呢?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答案——城春草木深。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深”的意思,另外是要让学生明确国破与草木深的关系。只有学生能够了解到原本繁盛的长安城,如今变得杂草丛生,才能更直观地体会到诗人心中的苦痛以及诗人下笔的精妙。接着,我会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什么?旨在让学生对首联有一个综合体会: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比,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在学习完首联后,我会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首联,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为《春望》这首诗,感情格外深沉浓重,所以需要学生多次朗读体会其中的内蕴。
学习颔联时,我会通过明诗意再引导学生知诗情。我会这么提问学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该怎么理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文大意,因此这个问题也是较为简单的,在学生解释后,我会继续提问:诗人为何会见花流泪,见鸟惊心?让学生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以及别妻离子的苦痛。上述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颔联中的“泪”的理解情感层次较多,需要教师进一步点拨。因此,我会和学生一起深挖“泪”中蕴含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明确杜甫国破的痛苦,人臣的无奈,对叛军的愤怒。《春望》这首诗可谓句句藏苦痛,所以在学习完颔联后,我依旧会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诗作,但是为了丰富课堂,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我会采用男女竞读的形式,让班里的女生和男生分别来读,可以根据男女生的声音特质感受不同的情感意蕴。
其实,学习完首联和颔联后,学生对于诗歌的整体感情也已经理解得较为透彻了,但是对于战争的状态以及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还未能掌握,针对诗歌的颈联,我会提出问题:引起诗人痛苦的战争是怎样的,杜甫是如何描述的?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烽火”的含义以及“三月”的时间长度,来帮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现代生活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让学生明白为何“家书抵万金”,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带来的伤害,以及在战争年代,亲人间一封报平安的书信对于诗人有多重要。当诗中的景、诗人的现状交代清楚后,相机引入尾联的教学,从“白头、不胜簪”这些词语中抓住战争中诗人的无奈与无助。学习到这里,诗人整个情感脉络悲、伤、愤、无助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我会提问:同学们,再次齐读题目,诗人的“春望”还仅仅只是“望”吗,还包含了什么深意呢?当学生能够概括出“不单单只是看,还包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时,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掌握本课的主旨内容,至此,我的主要教学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古诗的学习不仅是要知作者,知诗意,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诗歌的韵律美,因此,读在古诗教学中是特别重要的。当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之时,我会领着学生,和着配乐,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读出诗中的情,借此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对中华文化的崇拜。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在学生整体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适当拓展,可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种目的,我会启发学生对内容进行扩展,想象春望后,杜甫会有怎样的结局,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也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杜甫。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升华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通过诗歌的学习,认识到封建社会战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疾苦,而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过着幸福美满、和平安乐的生活,要珍惜这种幸福。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为了落实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作业,我的作业设计为:
1.回顾诗意,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写一写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
2.对比杜甫的《望岳》和《春望》,写出两首诗作情感的不同。
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下作业时有选择性,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作业,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以一种更新颖的方式记录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语文的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势。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