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ingxia.hteacher.net 2023-12-25 14:05 宁夏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理论 |
理论内涵 |
代表人物 |
内发论 |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
外铄论 |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
墨子:素丝说;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
影响因素 |
主要内容 |
|
遗传 |
作用 |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塑性;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环境 |
作用 |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学校教育 |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独特 功能 |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
主观 能动性 |
表现 |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最高表现) |
层次 |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
|
作用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规律 |
内涵 |
举例 |
教育意义 |
顺序性 |
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身体: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 |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欲速则不达 |
循序渐进 |
阶段性 |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儿童教育“成人化” |
针对性教育 |
不平衡性 |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神经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
狼孩 |
抓关键期 |
互补性 |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
盲人听觉更加敏锐 |
长善救失 |
个别差异性 |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 |
因材施教 |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宁夏分校
上一篇: 教师招聘考试:100个教育学考点(4)
下一篇: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作文素材(一)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