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1-26 13:37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联系历史知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查找几首有关农业的诗歌,分析其内容和情感,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车前草图片,请学生找出它的另外的名字,说出它的效用。随后,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句读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一词多义,及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句子的停顿。学生自发站起来朗读,学生和老师纠正语音语调。
2.了解内容脉络
提问:《芣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作出回答。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1)“采之”“有之”;
(2)“掇之”“捋之”;
(3)“袺之”“撷之”。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