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1-26 13:43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领悟文章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
4.体会魏征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培养谦虚谨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继承勤俭朴实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文章以喻立论说理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据史实,导入课题
上课之初,教师引导:讽谏帝王,是一件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在古代,多少忠臣义士因为尽忠直谏,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唐代却有这样一位大臣,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他是谁呢?(学生回答:魏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出自魏征之手被历史学家称为千古金谏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知作者,悉背景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介绍作者及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深得信任。
写作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繁荣,国力日强,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本文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表示从谏改过。
第二、解文题,明文体
学生自主解释文题,教师补充:
①谏:规劝。
②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③疏: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题目的意思:魏征向唐太宗规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第三、多诵读,通文意
1.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正确的朗读方法,如节奏、语调和语速。
3.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本文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4.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点拨讲解重要词句:
(1)古今异义词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当作”;今义:认为。
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2)词类活用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统治。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⑤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⑥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⑦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3)通假字
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②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4)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均是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均是代词,指代天下。
以: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