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1-26 13:43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5)文言句式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③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谦冲而自牧——宾语前置句。
5.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其中3个为翻译组,3个为纠错组。翻译组的任务是详细翻译指定句子,与之配对的纠错组的任务是订正翻译组的错误,并指出相关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醒其他同学此句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实词、虚词等。
6.提问:本文是一篇鞭辟入里的论说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梳理。
明确: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研读第一段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要求:学生自读第一段,找出原句,思考作答。
明确: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作者以求木长必固根本、欲流远必浚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2.提问:为了达到“思国之安”的目的,作者不仅从正面设喻,从反面又是怎样发挥的?
明确:“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流远”“木长”,从而进一步证明“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就更不可能。
3.过渡: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引据史实)
第二,研读第二段
1.提问:作者根据史实,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要求:学生自读第二段,分析总结。
明确:古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2.提问:作者认为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守不住天下?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句之后,尝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就是说,君主在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性情,作威作福,以严苛的刑罚压制人民,导致民怨载道,天下纷乱。
3.提问:作者在分析影响国家安危的因素时,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者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过渡:既然积德义关系到人心向背,那么君主如何做才能积其德义,避免重蹈覆辙呢?(提出“十思”)
第三,研读第三段
1.提问: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要求:教师课件出示“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
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修身方面:戒骄傲自满(谦);
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
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
五是“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提问:“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文段,总结作答。
明确: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
3.提问:“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句,总结作答。
明确:“文 武争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达到“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过渡:魏征虽说是直言进谏,但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