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1-26 13:52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会先让学生自读第一段,并思考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要求学生找出原句,通过问答得出: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作者以求木长必固根本、欲流远必浚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找到了中心论点,教师顺势提问:为了达到“思国之安”的目的,作者不仅从正面设喻,从反面又是怎样发挥的?这一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流远”“木长”,从而进一步证明“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就更不可能。
之后教师设置过渡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学生很容易得出引据史实的这一方法,顺势引导学生自读第二段,并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根据史实,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指名回答,明确:古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守不住天下?这一问题要求找出原句之后,尝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学生能总结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就是说,君主在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性情,作威作福,以严苛的刑罚压制人民,导致民怨载道,天下纷乱。至此对本段,学生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顺势提问:作者在分析影响国家安危的因素时,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同桌之间交流,教师补充总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者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教师设置过渡语:既然积德义关系到人心向背,那么君主如何做才能积其德义,避免重蹈覆辙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十思”可归纳为哪些方面,并在课件呈现,最后得出:
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
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修身方面:戒骄傲自满(谦);
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
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
五是“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教师继续提问:“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文段中比较明显,学生可以找出: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之后提问:“十思”的意义是什么?指名回答,学生可以找出:“文 武争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达到“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教师设置过渡语:魏征虽说是直言进谏,但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引导学生赏析劝谏艺术,并提问:本文从劝谏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学生自主回答,可以得出:先在前两段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提出“十思”,容易被皇帝接受。教师进行点拨:联系到写作,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拨之后,继续提问: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作者用词的高妙之所在?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劝谏态度和说法巧妙的词语,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下愚:出自《论语·阳货》,意为“极愚昧无知的人”,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的人。这是对君主(唐太宗)的溢美之词。
臣闻:我听说。作者没有直接说“我认为”,而是委婉地陈述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这是对君主地位之高的尊崇和职责之重的强调。
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至此学生已经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最后总结手法,体会语言。教师提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学生根据行文,可以明确:比喻论证——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全文进行圈画,提问: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涉及句子较多,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总结出:
(1)对偶句: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排比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散句: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本文骈散结合,感情充沛,华美流畅。
之后要求学生找出出自典籍的语句,交流讨论。教师补充总结: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5)“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很好地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读出充沛的气势,感受古人的辞令艺术。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提问:魏征的“十思”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推荐小组发言人,每组至少提出一点现实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PPT展示:
见可欲:人要克制自身贪欲;
念高危: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惧满溢:广泛听取别人意见;
乐盘游: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忧懈怠:人要战胜自身惰性;
想谗邪:己身正则百毒不侵。
之后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穿越到新时代的魏征,他会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各级政府,提出哪些崭新的建议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总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继承勤俭朴实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大写的时代新人!”
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这一环节我会布置分层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在提高说话技巧方面,有何借鉴意义,据此写一篇心得感悟,下节课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