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5-20 16:12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多感官联动
通过伴随古琴演奏的《流水》和教师手持古诗集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之美。学生通过古琴声中亲身阅读和朗读古诗,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墨香,潜意识中感受古琴韵律,激发他们对古代文人情思的追溯和兴趣,也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通过出示以“离别”为主题的多媒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并提出配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选择适合的古诗。以培养学生对于主题和情感的敏感性,学生体验到古诗情感与绘画意境的统一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并确定配诗后,师生总结,引入琴歌《阳关三叠》(板书)。
(二)赏析与学唱
在赏析和学唱这一重点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我设计的第一步是:听赏琴歌,感离别。从表层音响-情绪感知-剖析音乐要素层层递进式教学,弱化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琴歌的兴趣。
首先,通过聆听音乐,问题互动,回顾对琴歌的初步认识。(板书)
接着,基于学生感知到忧伤、惜别和依依不舍等离别主题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音响表层信息。并意识到节奏的平稳和演唱速度的慢是传递离别情感的重要手法,帮助学生从音响层面深入理解琴歌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然后,引出学生对古琴伴奏的感受,发现古琴伴奏的音色低沉、柔和、温暖,并与演唱声乐相互呼应的契合之美。
顺势引入探究契合之美,即第二步:剖析诗词韵律,低吟浅唱。这一步的目标是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和感知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对诗中具体描写的思考和分享。激发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和讲故事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综合素养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离别场景的描绘。
接着,我示范唱主旋律(唱)。学生哼唱。针对学情,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主学唱主题旋律,观察曲谱的特点,学生自主发现“三叠”这一旋律创作的手法和特点。
然后,我将邀请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读),以展示诗词的韵律和情感变化。
最后,我将播放古琴伴奏,邀请学生一起进行“低吟浅唱”的体验。通过跟随古琴的节奏和力度,让学生更加贴近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表达,营造出古人的体验感。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音乐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多形式探索
在多形式探索这一部分,首先,引导学生观赏王震亚混声合唱版本的《阳关三叠》中的“一叠”,探讨独唱与合唱的艺术效果的差异。引导学生辨别出演唱形式为女声二部合唱(板书)。
接着,引导学生对比琴歌独唱和合唱的艺术效果,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他们能够意识到独唱琴歌更贴近诗词的内涵,而合唱则通过多个声部的交织和钢琴伴奏的烘托,但都表现出了离别之情(板书)。
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尝试思考《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不同改编方式,以增加其表现力。我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改编方式,如增加音乐的高潮、加入不同的乐器和节奏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让他们意识到音乐的可塑性和多样性。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分享,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创造出更加富有灵感和启发性的学习氛围。
(四)小结与作业
最后,我将和学生一起回顾“离别之情”的表达,对学生们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布置开放性作业。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本节课。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通过这样清晰而简洁的板书设计,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课琴歌与“情”的主题和目标,并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参与和理解。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招聘高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