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ansu.hteacher.net 2024-08-06 15:19 甘肃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第三: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1.提问: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要求:引导学生朗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同桌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率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
2.提问: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要求:引导学生朗读(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几句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3.提问:“辞不就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日薄西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将至、残喘残存的可怜情形。情感方面,作者突出一个“孝”字,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同时,也突出了一个“情”字,这里既有对祖母的拳拳孝顺之情,又有对朝廷的绵绵感激之情,更有对皇帝的耿耿尽忠之情。它们能打动晋武帝的心,使晋武帝由对立、怀疑到慢慢产生同情。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这是“辞不就职”的真正原因。作者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
4.提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含义?
要求:细品句子,各抒己见。
明确:以鸟喻人,回潮到动物的本性。说明“孝”是治天下的根本,也完全特合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这种措辞也容易获得晋武帝的认同感。
5.提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含义?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表文终了,李密披肝沥胆,泣血陈情:如果皇上能“听臣微志”,让祖母“保卒余年”,臣决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所求如是之“微”,而所报却如是之“大”,晋武帝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不会不被李密这个忠臣孝子打动。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1.提问:《陈情表》为何能够使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收回诏命,且对李密大为赞赏?仅就文章而言,《陈情表》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①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尽忠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②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顾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③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駢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④语言骈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全班再次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1.提问: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
明确:文中的“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臣待汤药,未曾度离;②以供养无主,不赴命;③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能废远;④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反复强调“孝”,绝不仅仅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李密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是可贵的。另一方面,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旋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际,却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他能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自己必须尽孝祖母不能应诏之情。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
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甘肃教师招聘面试《归园田居》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