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原北京铁道学院附中),位于著名历史遗迹大钟寺南侧,毗邻交通干线北三环路。创建于1957年,是一所海淀区教委直接领导的区属重点中学,并于2004年获得了北京市示范高中校的称号。 北方交大附中占地65亩,分南北两个校区,环境优雅,教学设备先进,现有初、高中59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 北方交大附中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水平50余人,大学本科学历180余人。特级教师两名,高级教师60余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7人;区级班主任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34人。 近年来,学校以建设一支“业务上乘,个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重视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不断加强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营造团结、向上、和谐的校内教育教学环境,在不断完善的教师工作考核和评价制度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为发展服务。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师德好、风气正、教风严、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被评为海淀区师德先进集体。 学校连续两次被海淀区教委授予“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校”的锦旗,授予“教育现代化改革试点校”的称号,获北京市颁发的“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并在连续三次荣获“海淀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基础上,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目前,我校全体师生正在为实现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把我校建设成为北京市一流的现代化示范性高中校”而继续奋进!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经费等问题,20年代末改为中等教育学校。她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五四运动”时以《蒙藏学界之愤激》的宣言昭示天下。积极投入,震动京城。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到校指导,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奎璧等数十名学生先后入团入党,学校党支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蒙藏专门学校为副总领队校。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传播。她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最早的摇篮之一。在91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几经变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各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体现,一幅缩影和一面旗帜,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个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学校六个一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本校校友 我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九项获奖成绩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南临国家图书馆,北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四周学府林立,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各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寄宿制高级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九十六年来,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并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多松年、著名诗人郭小川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我校特殊政策,即凡被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校如今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目前的规模已达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多人。2008年高考,369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3分、文科最高633分;600分以上41人,考入北大、清华11人,重点率50.4%,本科率71%,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是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坐落于西三环魏公村小区内,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青年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毗邻,这里不仅交通便利,更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环境干净、明亮、整洁,井然有序;各类教学设施完备,教师人手一到两台电脑,教学、办公信息化;教室全部为多媒体,理化生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劳技、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室一应俱全,并配有心理咨询室;学校各类藏书逾四万册,电子图书达60万册,电子阅览室配有各种工具书和各种期刊报纸供师生借阅,同时学生可上网查阅各种资料。2008年我校又建成了多功能录播教室和电子白板,电教设备跨入北京市最先进行列,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万寿寺中学是一所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而又书香满园的学校。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大力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以“进德约礼”为校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孝”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学校在每个楼道、每个教室都设立了图书角,走进校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翻阅各种图书,“以儒家精髓提升素质,用优秀书籍滋养心灵”,在这个书香校园,同学们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热情有礼。 学校坚持走“学生为本,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品牌立校”之路。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无私奉献、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研究生占到十分之一,高级教师占到六分之一,市级“紫金杯”获得者、区级优秀、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班主任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占到四分之一。 万寿寺中学的教师对每一个走进万中的学生都高度负责,“精心育人,师恩难忘”这是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科后家长送给学校锦旗上的话;“永不退缩”这是同学们在高考后,为了感激全体高三老师送来的锦旗上的话……老师们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无数孩子铺就了成功之路,每年都有更多的学生在这里圆了大学梦;每年会考所有科目通过率、优良率全都超过市、区平均水平,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每年中考都为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输送许多优秀毕业生。 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与职高联手,为学生提供礼仪、面点、插花、炒菜等多项实践活动。学校先后组织英语口语、天文、合唱、手工编织、文学、剧社、美术、计算机、工艺、篮球、健美操等各类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发展特长、展示能力提供平台。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市区各种竞赛中获奖。在海淀区声乐比赛中我校重唱不仅获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还被直接推荐参加北京市艺术节,并获北京市二等奖;初三段依然同学获得海淀区第一届科技创新作品论文二等奖;高一王心阳同学和人大附中的同学合作完成的课题《用分子点亮硅片》在第28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了优秀项目一等奖。 学校各方面成绩得到了周边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校长获得海淀区“校长成就奖”;学校是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文明单位”、海淀区“课堂德育先进校”、“课改基地校”、“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课外活动先进校”等。 目前学校新的五年规划已开始实施,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成长,万寿寺中学又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就是要走“品牌立校”之路,要把学校建成管理精、成绩优、队伍强的精品校。 现在全校师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一个走进万寿寺中学的同学都将在这里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外交部子弟小学。1973年,随着和我国建交国家的增多,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驻华使馆人员的子女和外籍及港澳台学生入学。五十寒暑走过,芳草地国际学校以辉煌的办学业绩,充沛的师资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享受着健康成长的快乐,更使芳草地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京城名校,被誉为小小联合国和世界小窗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