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发表时间:2007-11-21)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历史悠久,她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大学及其附属中学,至今已有92年历史。《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写道,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孙总理在这成功的失望当中,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和宋教仁、黄兴诸先烈规划进行,以树百年大计。这时宋先生适供职北平,又以北平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逐决计组织搜罗学识经验丰富的革命人才为导师,而宋先生则被推为第一任校长。筹备即竣------,至是,为时势所要求的中大(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编者注),逐于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成立前校名定为“国民大学”。岂料将要开学时,第一任校长宋教仁先生于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遇难。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长职务。国民大学设有教务、总务、庶务、会计等机构。学校初设四大部:大学部,下设文、法、商三科;专门部,下设法、商两科;法政别科部;附属中学部。在中国大学及附中的历史上,一些国民党军界要员都曾任职。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曾任名誉总懂事;孔祥熙、孙科等曾任懂事长。1917年春,经董事会决定,将校名改为“中国大学”。此时,在校学生已达到一千余人。原校舍狭小,很难适应事业的发展,经校长与校懂事多方努力,于1925年6月买下二龙路口袋胡同郑王府房产(今国家教育部所在地)。同年9月,除附属中学部外,均迁至新校址开学,附属中学依旧在原址上课。1949年北平解放,中大附中改名新生中学,后又更名新英中学,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至今。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李大钊、鲁迅等曾在此讲学,在北京的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大及附中学生都走在前列。在斗争中,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和革命志士。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结果多数学生被打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警厅关押了半个多月。后经姚撼校长与其他院校的六位校长联名保释放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辽籍学生曾组织了抗战救国团,9月21日中大召开反日救国大会。中大学生李兆麟从此奔赴抗日前线,他与杨靖宇、周保中同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位著名将领。“.九.一八”事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大及附属中学的传播更加迅猛。这一时期,李达、吕振羽、蓝公武、管彤(张致祥)、鲁方明(余修)等一批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在校内或写文章或作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还出版了《文史》双月刊,《盍旦》半月刊,载文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图片,就是依据当时现场拍的这幅照片绘制的。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的光荣。1935年12月22日,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逸仙堂举办血衣展览,展出“一二.九”、“一二.六”事件中各校受伤学生的数百件血衣。这个展览是由中大学生董毓华和白乙化筹办的。白乙化不久也投身抗日前线,成为平西抗日游击战的著名领导人;他的绰号“小白龙”,使敌寇闻名丧胆。他于1941年在密云与日军战斗中光荣牺牲。白乙化同志的墓就建在密云水库岸边。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年便在该校建立了组织,冯雪峰、齐燕铭、吴承仕、曹靖华、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开展过地下斗争。中山先生说:“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为了真共和,孙中山亲手创建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于1912年冬筹办,1913年4月13日开学。11年后,1924年月1月下令筹备黄埔军校,5月5日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5月16日正式开学。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共同培育革命人才,一文一武,一北一南,是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人生的不朽丰碑!国民党故老相传“先有中大,后有黄埔”事实确是如此,培养文职人才的国民大学(中大前身),比之后建立的培养武职人才的黄埔军校的历史,要早11年之久!现在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都已不存在了,但有“中大附中”既今二十九中依然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二十九中的前身是中国大学的旧址。在中华大地上,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很多,但只有中大附中是由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惟一一所中学。这所学校至今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她是中山先生遗留给北京市西城区的一艘正在航行、永不沉没的中山舰!是国之瑰宝!
上马台第一小学于2006年6月21日成立,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现有17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服务于11个村队。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一年来学校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这一总体思路,深化课程改革。我校被评为武清区优秀家长学校、武清区雏鹰大队、法制教育先进校、武清区行为规范示范校、武清区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北京市第171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8号。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较、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学校始建于解放初期,占地7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7平方米。教职工3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校教师比例的51%,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4.6%。学校建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及仪器室等,藏书8540余册,各种各类教学仪器900余件,250余套,适应了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教学,科研促教,质量兴教”的办学宗旨,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创优质学校,提升学校信誉,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