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又名天津外国语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是一所国办完中市级重点中学,该校发轫于1933年由张岫溪及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创建的私立"志达"中学。其校训是"勇、朴、诚、勤",以培养"以人为本培养面向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和平民教育。 学校教育软、硬件设施是基础,该校信息技术装备以跨入全市先进行列,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拥有教学楼、综合教学楼、电教实验楼和一流的学生公寓,每间标准化教室均配备电视转播系统和应用ADSL建立的微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学校各教室与国际互联网的联接。全塑胶操场,内有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学校建有体育馆等其它体育设施均达到国家重点学校的标准,使体育教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同时,各种实验室、教学仪器、模型等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现在校生达3200多人,68个教学班,在岗教师260余人,特、高级教师84人占近40%,其中,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近20%。该校设有国际交流部,有外籍、外省招生权,设有数学、英语、艺术、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特长班。 该校先后得了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学生规范示范校、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天津市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学校、天津市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天津市实施素质教育"三A"学校、天津市实施《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天津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河西区四优学校、天津市河西区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近年来,获国家、市、区级先进个人称号共126人次。广大教师通过探索不断改进教学的结构和框架,活动程序和评价标准,同时,学校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五个意识,既:教学的目标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情感意识;信息反馈意识;现代教学意识,积极倡导做到敬业、竟职、镜己、竟上的教风和思明、思问、思恭、思义的学风,积极探索的观念、技术、模式,构建课堂教学质量高平台为思路的质量发展新途径。 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用观念、技术、模式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平台,他们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质量为本,学生以学为本的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在继承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成果,逐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情感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注重外语教学特色的发展,2002年正式成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校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了天津教育飞速发展的行列,通过聘请外籍教师,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浓厚的外国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充分发挥涉外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示范作用。 2008年10月14日更名为田家炳中学,学校设有志达班和田家炳班,为了纪念41中前身和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新校舍建成后,在马场道校区成立了免费的心理咨询室,有专门老师进行辅导,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学校多次被评为心理健康示范校。
大碱厂镇初级中学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大碱厂镇幸福道24号,占地百余亩,教学楼面积4500多平米,有教职工60余人,可以容纳学生1000余人。学校设有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多种功能教室,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常青,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学生遵规守纪,积极向上,校风正,学风浓。教师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教育教学成绩优良。
天津市第一中学组建于1947年9月,原名为天津市立中学,解放后改名天津市第一中学,简称天津一中。它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2002年天津一中进行了改、扩建,总的建筑面积达52000平方米。新的校舍已经在2003年暑假使用。天津一中的新校舍由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实验楼、学生公寓、400米跑道标准操场组成。 天津市第一中学组建于1947年9月,原名为天津市立中学,解放后改名天津市第一中学,简称天津一中。它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 “育人为本,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是一中的办学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及广大教职工辛勤耕耘,注重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及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是天津一中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学校重视不断在教师队伍中注入这种精神,使教师形成共向合力的教育集体。教师师德水平高,教育集体凝聚力强,教育教学效果好,培养的学生能力强,已为社会所公认。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始建于1957年,时为市属区(河东区)管中学。学校坐落于连接市区与塘沽、滨海新区的金色走廊——津塘公路五号桥侧面,距市中心15公里。北临天津机场,向东30公里即达滨海开发区及天津港。交通便捷畅达,地理位置优越。校园西墙外有河水缓流,翠柳垂岸,景色怡人。五十年代电影《柳堡的故事》曾选在这里拍摄外景。 四合庄中学是东丽区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也是区第一所完中校。由于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2004年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区级重点高中校。现有教学班30个,男女生近1300人;教职员工近150人。任课教师9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6人;任教高中年级的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其中不少硕士研究生。现校园总面积达到22879平方米,比初建校时扩大了1倍;建筑面积11310平方米,比初期扩大了5倍。迎校门巍然耸立着10000平方米的5层教学综合大楼,其内涵实验设备完善、装配标准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8间,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机房8间;各学科教学所需各种仪器、标本、模型、挂图、音像资料、软件等均达到较高标准;多媒体电视网络、校园宣传网及“校校通”网络,实现班班连通。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的配置,为教育教学高效、优质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教学楼东侧是一座外观朴实大方,能容纳 300 人的报告厅,内部装修朴素美观,设施齐全,校内的各种会议、报告、教学观摩课以及教育系统的很多大型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它还是全校师生节日聚会娱乐场所。报告厅东侧是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图书馆,其内备有百余种报刊、杂志及藏书近9万册。充满书籍馨香的静谧的阅览室是师生课余的好去处——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吸吮知识的琼浆,能不让人增长智慧,充实头脑,萌发实现理想的神往! 图书馆的南侧是设有500床位的宿舍楼,这里6人一室,装有暖气,冬暖如春,环境舒适而不铺张。进入寝室,可见窗明桌净,被褥叠放平整如军营中的“豆腐块”,看得出训练有素,管理严格,让学生有到家的温暖。宿舍楼的西侧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风雨操场,内置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跳远区、投掷区、联合器械区和200米的塑胶跑道,学生们在这里开展体育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呈现出生龙活虎,欢声笑语景象。登上高大的主席台,美丽的校园景色尽收眼底,视觉开阔令人心情舒畅。
杨村第五中学1998年建校,是武清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国办初中校。先后获得“文明学校”、“依法治校先进学校”、“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单位”、“语言文字示范校”和“优质初中校”等市级荣誉称号12个。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先进,8M光纤通到各办公室,校内实现资源共享。闭路电视系统可向全校转播大型活动。学校积极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快乐52》、《新课程探索与实践》正在使用,《高效教学36计》编辑中工作正在进行。
天津市双桥中学,始创于1972年,坐落于双桥河畔西侧,占地22930平米。现有24个教学班,有现代化的电子教室、阅览室、语音教室、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教学成绩较为突出,始终名列全区前列。2007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以篮球为突破口形成了我校的体育特色,是天津市体育后备人才学校。
建华中学成立于1992年,系我市首创私立完中校。迄今已持续17年。现校址坐落在和平区西藏路2号(万全道小学旁),环境幽静,交通便捷,社会治安良好,区位优势突出。 举办者王宗仁先生根据其长期在耀华中学从教的经历,依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从学校生源实际出发,确立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育才报国的培养目标,并注重严格治校、严明治教、严谨治学,使学校在十几年的持续发展中,既达到了分类推进的预期设想,又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不少品学兼优、能力见长、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据此,曾多次被评为市基础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 现建华中学法定代表人、校长为王钊先生。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先涉足金融领域,成绩斐然,后专攻教育理论,积极参与建华中学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经考核获市教委颁发的校长持证上岗的资质证书。 建华中学奉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垂范为根本、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规范管理为保证"的办学理念,作为市教委确定的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我们既与时俱进,深化教改,实行了课堂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初中语文课的阅读与写作分设,英语课的阅读与听力分设,数学强化演练,初一增设物理,初二增设化学。精讲精练,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使学生听懂学会,又狠抓教学常规,强调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坚持以考研促教研并开展以专题研究课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解决好初中与高中的知识衔接,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才将来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建华中学的骨干教师,聘请的多为名校名师,其中不乏耀华、一中等校的特级教师,他们专业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称优。这是一支由特级、高级教师为主体组成的优化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师德高尚、师风纯正、关爱学生、能力突出的优良团队,其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既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信赖,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