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五十九中是由小学“戴帽子”(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发展起来的。1970年春,在肥西县廿埠小学基础上增设初中班,仅1个教学班,招收初一新生50余名。至1975年,发展为三个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300人。1989年8月,为便于教学和管理,经上派区教委同意,初中部与小学分离,独立建校。1992年,随肥西桃花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经县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更名为“肥西县桃花初级中学”。 1996年,因安利集团新厂区建设用地及学校教育“两基”达标需要,经肥西桃花工业区管委会同意,迁入合安路与锦绣大道交口东南方的新校址,占地47.8亩,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设施按省农村初中三类标准配备,在校学生648人,12个班级,教职工55人。1997年8月,学校通过多方筹措资经,建起了肥西县初级中学第一个微机室(20座),启动了全区教职工的第一轮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随后被市、区认定为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是年10月,学校整体划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管理,更名为“合肥市第五十九中学”。入区后,学校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在校生达959人,2000年,在校生近1200人,达19个教学班(先后在廿埠小学和朝霞学校租借4个教室),是当时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区属学校。其间,还与合肥市无线电技校联办旅游、机电两个技工班,共招收学生96人(后因教室不足等原因迁至锦绣小学)。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899年的圣保罗中学。校园占地百余亩,风景秀丽。安徽巡警学堂曾设帐于斯,民主革命先烈徐锡麟在这里举行反清起义;著名文学大师、学者苏雪华毕业于这所百年老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规划校园,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教研双轨并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命名为市重点中学、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省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省德育试点学校、市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省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省花园式单位,1999年,学校又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四千余名合格新生。 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2900余名学生。在职教工216人,专任教师189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6人,一级教师80人。1985年以来,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有2人;荣获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称号的有6人。荣获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大奖赛及“教坛新星”称号的有9人。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著作)200余篇(部)。学校本着“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寄希望于青年”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教研兴校”,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加强教学交流,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等,力图多出人才,多出经验,多出成果。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教学用房建筑面积28587平米,投资200余万元兴建的“科学楼”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于一体,试验仪器齐全。建筑面积达3200平米的“逸夫图书馆”于2000年8月竣工,藏书达6万余册、报刊杂志110种;体育设施齐全。 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安庆二中,正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向着省级示范中学的目标迈进。
和县二中始建于一九四七年,其前身为和县私立新生中学,由王学华先生捐献新生洲土地150多亩筹建。1952年秋,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和县初级中学;1969年1月,改名为和县卫东中学;1970年春,又改名为和县中学,开始设立高中部;1974年1月,该校定名为和县第二中学。上世纪80年代,学校规模为24个教学班,每年级4个班,教职工80余人。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初中增开一个六年一贯班,后,初中每年级增为6个班;高中从1997年起,每年级开设7个班。1998年学校创建成为巢湖地区规范完中,2000年创建为巢湖市第一所市级示范完中,2007年创建成为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现有一座四层,条件先进的办公楼(1990年建成),两栋条件优越,功能齐全,能容纳1200名学生住校的学生公寓楼(2001、2008年建成),一幢2600平方米的师生餐厅(2008年建成),七幢206套的教职工住宅楼(第一幢于1998年建成,后五幢于2003年建成,第七幢建于2005年)。全新的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达教育部规定的中学一类标准,特别是物种齐全、形态逼真的生态园在全省仅有两家;体育、美术、音乐器材齐全;藏书近19万册,报刊杂志350余种。拥有计算机教室4个,微机280台,多媒体教室10个,电子阅览室、语言实验室、学术报告厅、音乐室、美工室各一个。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天文观测台,于2002年加入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成为巢湖市唯一一所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于1989年创办了一个生产丙衡纺织袋的专业工厂,通过扩建,厂房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有65型拉丝机组1套,混炼造粒机1台,圆织机9台,工业缝纫机12台,固定资产180多万元,鼎盛时,管理人员6人,职工50人,年产值300万元,利税30万元。后因大环境影响,2000年底停产。
办学特色: 学校大胆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实行学校管理水平评估,积极实施普 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成功地创办了合肥市第一所综合高中,取得了 良好的办学效益。 表彰情况: 1995年学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又被市教委命名为“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建于1957年,坐落于合肥市中心迎宾大道芜湖路361号,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85平方米。学校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72人;教职工96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69人;包河区名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2004年9月,学校被授予首批“包河名校”称号。学校把“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育一流学生”作为奋斗目标,领导兢兢业业,教师乐于奉献,学生奋发向上,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一直稳居前列。2005年中考,有20%多的毕业生考入一中和六中。在致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亦很抓素质教育,并创特色学校。在2005年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人;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电脑制作组、程序设计组、机器人编程组、化学兴趣组、科技创新组、科幻绘画组等,在省、市级竞赛中皆有佳绩,不少学生因此而破格升入合肥一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善教善学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学校先后承接了国家、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200多篇。教师制作的“Z Z”课件《最大面积是多少》获全国“Z Z”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化学教师刘继宏在2005年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合肥市第一名,英语教师周宗华多次在省、市进行新教材示范观摩教学等。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合肥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小公民’道德实施示范学校”、“合肥市红旗团委”、“包河区名校”、“包河区安全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如今,为实现“创一流业绩,建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上下团结一致,豪情满怀,奋力拼博,锐意进取。我们坚信: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必将以她卓越丰姿,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合肥四十二中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始建于1906年,经历了满清、民国和新中国,跨越了三个时代。学校始名为“启明初等学堂”,1928年改称“合肥县立第八完全小学”,1932年为纪念庚戌广州新军起义将军合肥籍烈士倪映典,改为“合肥县映典小学”。解放以后,学校的名称相继改为:“合肥市第四小学”、“合肥三牌楼小学”、“合肥长江路第一小学”。1975年改为“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学校于1994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省“级示范初中”,同时又相继被确定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十所示范初中布局调整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51人,其中全国体育教育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坛新星6名,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4名,市、区教坛新星及骨干教师43人,高级教师42人,占教师队伍的28%,一级教师7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19人,占教师队伍的79%,党员51人。学校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教师年龄结构逐渐趋向年轻化、合理化和层递化的均衡发展。学校本着“学生至上,以人为本,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的办学理念,继续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经历了一百年的风雨路程,一百年的春华秋实,选择了一条勤奋踏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道路。他们百折不挠,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诗篇。一批批莘莘学子,遵循着“启智明德,传承创新”的校训,青春焕发,不负众望,捷报频传,英才辈出,为母校争得了无数荣光。学校也先后获得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初中,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布局调整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合肥市前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四十二中的一代代学子,将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志存高远,学有所成,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等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特色,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育改革和传统教育特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近几年学校因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改造和布局调整,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管是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实验,还是在提高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上,都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在历年来的中考和教育教学评估中,学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中考状元九(8)班的葛健同学以741分的成绩勇夺合肥市中考第一名。学校的整体中考水平稳中有进,普高达线率83%以上,平均分589分,730分以上4人(合肥市共有9人),700分以上77人(处于各校第二名),660分以上313人,600分以上596人。同时,学校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在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培养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连续六年在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除发挥学校是传统体育学校的特长,我们还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等活动,也取得十分显著成绩,被合肥市命名为“科普示范学校”。我们还在美术、航模、海摸、机器人、计算机、雕塑、书法等各项活动和竞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
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是隶属于合肥市庐阳区的一所初级中学,建于1937年大别山区的立煌县,取名张家畈小学,校长卫立贤。1946年元月迁到合肥,取名安徽省实验小学。1949年元月,合肥解放,学校改名为合肥市立第一小学。1956年,学校改名为合肥市淮河路第一小学。1974年正式改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全校有20个班,1300多名学生,87名教职工。现在的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位于合肥市六安路65号,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650平方米,各种教学用房一应俱全,设备一流。现有43个教学班,3000名在校生,在岗教师148人,其中,高级教师20多人,省、市、区级“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40多名。该校以“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师德立校,以教科研兴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治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永不停息。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开启新世纪创新教育的钥匙,省市区政府支持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建成高配置微机室2个,多媒体室3个;10mb宽带光纤进校,建成全国先进水平的全数学校园网,远程教学正在规划中;在全市率先实现教学、教研、办公、会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合肥四十五中坚持用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校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推进新程改革实验,开拓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教育教学质量多年处于合肥市领先水平,先后被授予合肥市“文明单位”、“甲级管理学校”,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和“安徽省教育装备先进集体”,目前正在向安徽省特色示范初中迈进。1982年郎明苍校长调任西市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吕道奎任校长,后来,吕道奎任党支部书记,王汝灼任校长。1994年后,吕道奎任校长,王汝灼任党支部书记。这一时期成为学校发展最盛时期,由于学校有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战斗的领导班子,管理水平高,教学指导有方,教师无私奉献,乐业敬业。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市中考中取得佳绩。考取省重点合肥一中的人数几乎年年第一。司大锐、乔大济、王靖、周密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王健、刘志成被新加坡利华高中录取出国深造;该校“校园之星”张子宇在初三时就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训练营集训; 02届潘心宇,05届刘嘉男,06届赵茜熹,08届曹天阳成为当年合肥市中考状元,同时,在文艺演出、棋类、乒乓球赛、读书竞赛等方面也取得骄人成绩,形成四十五中人独特的精神: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得最好。展望新世纪,四十五中人决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四十五中奉献精神和创新理念结合在一起,采用“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锐意进取,争创安徽省特色学校,为四十五中的发展史揭开新的一页。校风:以人为本陪心育德情知结合和谐发展教风敬业爱生乐业奉献务实求真传承创新学风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校训志存高远,自律自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