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中学创办于1957年,原六安地区重点中学,2001年成为合肥市示范高中,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高中,2004年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肥西中学荟萃了全县教师精英和一流教育资源,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合肥市前列;肥西中学人奋发进取,不辜负全县人民的厚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肥西中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们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贡献。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程管理,全面提高质量。在高考、会考和学科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读书活动先进组织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单位”、“合肥市德育先进学校”、 “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安徽省淮南一中始建于1946年,前身为淮南路矿员工子弟中学,原址九龙岗,现为省级示范高中。在职教职工224人,其中高级教师72人,在职特级教师2名。现有51个班,学生3186人。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现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在职教职工300多人,学生50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教学楼三幢、实验楼一幢,艺术楼一幢,风雨体育馆一座,有可容 近万名观众看台、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图书馆藏书近六万册,有一 个64座语言视听室,五个64台配置的电子微机教室,非编课件制作室,一座多媒体报告厅,五个多媒体教室,电子音像库,一座1千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厅,实验室、生物标本室设备齐全,学校校园网涵盖家属区和教学区,且淮南市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亦置于该校。学校布局整齐合理,环境 优美,是淮南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教学楼三幢(7600平方米),实验楼两幢(2400平方米),艺术楼一幢,风雨体育 馆一座,有可容近万名观众看台、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图书馆藏书近六万册,有一个64座语言视听室,两个64台配置的电子微机教室,非编课件制作室,一座多媒体报告厅,两个多媒体教室,电子音像库,一座1千m’的多功能活动厅,实验室、生物标本室设备齐全。学校布局整齐合理,环境优美,是淮南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省级示范高中。
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创办于1958年,2001年9月承担“教育援藏”任务,开办西藏班,是安徽省唯一一所集普通教育和特色教育(汉藏合校)为一体的市属完全中学。学校占地近80亩(51700平方米),拥有一幢4200平方米的逸夫实验楼,三幢近90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及行政办公楼,一幢3118平方米的食堂及多功能厅,一幢3188平方米的藏班学生公寓楼,一幢4337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及3800平方米的浴室及洗衣房。拥有设施齐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校园广播室、多媒体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琴房、画室、现代化多功能厅等。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8人,高级教师25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 合肥三十五中始终以新世纪社会主义办学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初步形成了德法兼治、严而有度、情理相济的科学管理思想。学校实行全员、全面、全程管理,强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实行代理家长制度,着力于汉藏教师教学共同体、汉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行分层教学,贯彻“爱、细、严、实”的教育方针,通过“看、带、疏、训、教” 五字教育法,致力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三学会”教育,在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上独树一帜,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 自2001年承办西藏班以来,合肥三十五中办学倍受瞩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5年,首届西藏班毕业生参加全国内地西藏班(校)升学考试就获得全国第三名,2006年获得第二名,学校成为2005年、2006年合肥市教育的十大新闻之一。2007、2008、2009、2010年、2011年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内地西藏班中考前列,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以在全国内地西藏班中办学时间最短,办学条件最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效果却是最好,被教育部誉为“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现象”,并在教育部等五部委召开的民族教育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西藏班办班经验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民族画报》以及省市各大媒体深入报道。在着力办好西藏班的同时,学校着力提高汉班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行寄宿制,与省示范高中共建,开设艺术班,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开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实现汉部、藏部共同发展。 目前,合肥三十五中已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题”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学校因教育教学上的突出成绩和民族教育的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西藏自治区政府、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等各级党和政府的表彰,被授予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科研先进集体”、“安徽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安徽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安徽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合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合肥市特色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教育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中铁四局集团合肥铁路中学(简称:铁四局中学)南临望江东路,北倚南园新村,居于清静怡人的铁四局社区之内,占据人杰物华之地。错落有致的馆舍与葱茏蔽阴的翠绿交相辉映,恬静雅致的环境与严谨浓厚的学风相得益彰,为诸多莘莘学子求学之佳所。先进的教学设施,优雅的校园环境,严谨的治学氛围,尽现“花园式、安全文明校园”的风采。 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有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外语教师1名,省模范教师1名,省优秀教师1名,省教坛新星2名,中学高级教师26名占中学部教师的49 %,高中部高级教师任课率达90%以上。学校名师的不断涌现为优质的教育铸就了坚实的基石,青年教师也茁壮成长、异军突起,全校共有38人获省、市、区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称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为就读于我校的学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也为我校能成为全国、省、市级教科研基地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使我校实现了兴办未来教育的战略目标,进而使我校昂扬跻身于市级优秀学校的行列。 完善的教学设施: 铁四局中学是安徽省电化教学设备一类达标学校,综合楼内设理、化、生实验室,1个56座视听型语音室、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电子备课室,学生专用电脑达160多台。学校有钢琴4架、2个音乐教室、2个封闭式篮球场和1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场内设施齐全。 骄人的教学成绩: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既是我校的办学宗旨,也是业已取得的辉煌成绩。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开创了铁四局中学优秀加特色的育人之路。严格、科学的全程教学管理,卓有成效的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分科评教,保证了各层面学生都能“高进优出、中进高出、低进中出”,将生源质量与省重点中学差距较大的劣势转化成我们的优势,使诸多无缘于重点中学的求学者在我校圆了全国著名重点大学之梦。历年高考成绩卓著,高考本科录取率稳定在40%左右,本科达线提高率在200%左右,在合肥市高中教学质量评比中每年都获得一、二等奖,尤其是2002年高考综合成绩在合肥市(含三县)74所有高中的学校中名列第二名。 严谨的教育管理: 自建校以来,铁四局中学就以严格、科学、系统的管理著称于合肥市普教系统,学校在合肥市教育局进行的两次学校管理水平评估中唯一两次获“甲级管理水平学校”的殊荣。现为实现“品牌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加大了教育管理的改革力度,从师德规范的细则到学生德育工作的“2345”工程,从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全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到竞争上岗制、岗位责任制的层层落实,从“以人为本”和民主化管理制度的贯彻到“名师工程”六项指标的实施,处处以优质、严格的管理来强化质量、效率意识。各项行之有效并且融创新与特色为一体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使学校树立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良好形象,为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搭建起成才的平台。 丰富的教研教改: 以教研教改兴办未来教育是学校一贯坚持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通过举行各种高层次的教研活动,不断增强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定期选送教师去外地名校观摩、学习,诚邀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高校的博导专家来校传授先进教育理论,组织教师聆听教育专家魏书生等名师的专题讲座,为教师征订理论专著和专业杂志,精心编写《教学研究》特刊、校园文化锦言等,使教师能博采众长,武装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规范、有效的教研教改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实现了学校办未来教育的目标。凭借教研教改的强大实力,2002年学校被指定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多元智能教改实验基地,同时成为国家级“运用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华东实验区学校,教学改革已走在安徽省的最前沿。2003年学校又挂牌为“李阳疯狂英语”特色学校,借鉴于李阳“疯狂英语”的特色理念,进一步促进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同时推进各学科教学观、教学方法的创新。形式丰富、硕果累累的教研教改活动,为实现我校的科研兴校战略和培养有特色、有创造性的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创建于1939年。1939年,在日军入侵合肥前夕,省城部分学校迁至毛坦厂,成立了安徽省第三临时中学,史称“三临中”。抗战胜利后,在“三临中”的校址上办起了荥阳中学。1947年,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批有识之士将荥阳、广城等五所中学在毛坦厂合并,校名为“私立六南中学”。1952年改为公立,定名为六安县第二初级中学,史称“六安二中”。1960年秋季创办高中部,更名为六安县毛坦厂中学。1992年,县、市合并,更名为六安市毛坦厂中学。1999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六安市首批示范高中;2001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学校现占地350余亩,教职工350人,在校学生4600余人。学校多次获得省“文明单位”、省“花园式单位”、省“绿色学校”、省“家教名校”、市区“文明单位”、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芜湖市第二中学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环城北路1号,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是芜湖市示范中学。学校创建于1947年。现有教职工213人,51个教学班,3016名学生。 芜湖市第二中学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高中数学教材实验教材》实验学校,是芜湖市首批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之一,省机关档案管理一级单位,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 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先后52次受到先进基层党组织、德育先进学校等各种表彰。从1992年到2002年连续十一年,学校高中毕业班工作受市教委表彰,初中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肯定。高、初中生源爆满。 学校努力改革课程结构和改革课堂教学。在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把“管乐”和“健美操”开发成学校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拥有计算机326台,生机比为9.25:1,本分部都已通过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并与芜湖教育城域网相连,校园网站已开通。1998年以来,有80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优质课,在全国、省、市获奖。王静老师的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在全国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录象评比中获一等奖,万青老师的初中语文《敬畏生命》在全国第二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会中获说课一等奖,郑炜老师的初中语文《木兰诗》在全国第三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会中获教学评比一等奖,邓东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搜索》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中获三等奖,濮珏老师的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搜索》在全国届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戊戌变法》、《环境污染》课件经教育部审核,已列入《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推荐目录(2001)》,并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网站和中国基础教育网站向社会公布。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定律》、初中语文《乡愁》被列为省新课程培训录象示范课。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有高中物理《地球内部圈层》等14节观摩课在省、市级以上重要会议上展示。我校安澜中学生管乐团已达200多人的规模,曾在芜湖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及省、市各种重要会议上迎宾或汇报演出,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2001、2002年我校连续两年参加省学生健美操比赛,连续两年获得中学组团体第一名,八个单项中的五个第一。学校还参加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之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性实验研究》三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其阶段性成果受到有关部门表彰。
合肥市第二十八中是一所隶属于教育局的全日制完全中学。1964年始建于合肥市西门外五里岗,现坐落在合肥市金寨南路东侧。占地面积23000㎡,现有40个教学班、2300多名在校生,教职工130余人。1998年,学校被评为“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2006年,喜获“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三等奖”。一走进占地面积23000㎡二十八中学的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整洁的环境、簇拥的鲜花、成荫的绿树。特别是每年中秋前后,满园桂花飘香,实为人间胜景,真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园地。校内建筑面积总计16000㎡。共有教学楼三幢,教室40个,办公楼一幢,综合实验楼一幢,体育综合楼一幢。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设备一流。建有多媒体教室3个、语音室2个、网络教室3个、实验室8个、实验准备室3个、实验器材室3个、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劳技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2个。还购买了接送部分高中学生的大客车一部。
铜陵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市属完全中学,学校位于爱国路与金山大道的交汇处,创办于一九五八年,现有四十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二千五百人。学校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二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二千一百三十二平方米,学校拥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完备的教学设施,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器材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各类藏书万余册,报纸杂志百余种。同时学校建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男女学生室舍。校园绿草如茵,四季常春,是铜陵市花园式单位之一。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德育工作为重点,以文明建设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确定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今学校拥有教职工一百四十七人,其中高级教师二十九人,中级教师七十人。在二○○○年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课大赛中分获初、高中组一等奖,涌现出省级教坛新星两名,市级教坛新星两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四名,市基础教育课改学科带头人三名,二十人获得省级和市级各项荣誉称号,并形成了一批在市内很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进和新课改革的全面深入,二中广大教职员工在市教育局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锐意进取,诚信敬业,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积极而扎实地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工程。在这五年中,二中教师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达十五人次,获国家、省、市级各类竞赛奖次达二百多人次,已结题或在研的国家、省、市级各类课题二十项。同时,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完结,强调办学特色,注重教育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特长教育。五年来,各项竞赛硕果累累,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十二人次,省级竞赛奖一百二十九人次;二○○三年中考,四百七十四名毕业生有一百五十四人达省示范高中分数线;高考创历史新高,一百五十九名考生达本科线三十二人,上重点线四人,尤其何瑞勤同学以二百四十四分的成绩名列全市高考文科综合第一,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品位,提升学校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第二中学积极探索办学新思路,现已成为北京大学附中网校成员之一,二○○四年秋季高一招生将与安徽师大外语学院合格创办高中外语实验班。 如今,学校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省高中会考先进集体”、“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家教名校”、“市文明单位标兵”、“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无违法犯罪学校”、“市绿色学校”、局“先进党支部”、局“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并且是省教育学会、省陶研会的会员单位和安师大实习基地。
合肥寿春中学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鼓舞下,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大背景下,本着新观念、新体制、高起点、高质量的办学思路,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规范化管理、高档次设施、大众化收费的全日制民办初级中学。 2001年9月学校从原四十五中南红楼迁址到操兵巷11号。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04年9月,寿春中学实现第二次起跳,迁入现地址(即合肥市濉溪路 南国花园西侧 夏店路中段)。 目前拥有78个教学班级,4200多名学生。为合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 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邓小平理论及《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来规范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标,端正办学态度,严格贯彻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校长吕道奎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退休前是合肥市四十五中学校长,有独到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合肥市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在吕道奎校长的带领下,办学几年来,寿春中学逐渐形成了以“教学思路领先一步、教学质量高人一筹”的办学理念,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孩子赢得主动创新的机会、获取实践发展的能力”,经过不断的努力,已形成“爱心、耐心、理智、宽容”的教风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 学校共有260名教职工,其中省、市、区级教坛新星10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成果显著、热心教育事业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为使“寿春”成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之地,学校大胆实施“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优质优酬、拔尖重奖”的用人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高智商劳动”的风气。使教师的知识资本和创造性劳动成为参与分配的重要内容,真正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的活力。 截止到2007年,我校共计培养出初中毕业生近5000人。历年来,我校毕业生的三项中考指标(即合肥一中、六中、八中达线比例,省级示范高中达线比例和普通高中达线比例)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德育模式,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少年团校”、“学生干部学校”和“家长学校”等德育平台,形成育人网络;针对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实际,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自立其志,自力其行,自律其魂”的“三自”教育活动,试行“学生全员管理校园责任制”,从而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学生干部。学生的素质在自律中不断提高,在省、市各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回报社会,学校将以教育新体制为契机,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竭尽全力,把寿春中学办成社会认可、家长满意的一流的学校,继续为政府分忧,为家长解愁,为学生成才导向,为教育改革探路,为社会稳定出力。
巢湖市黄山中学创建于1899年(光绪25年),现巢湖市居巢区教育局直属学校。2009年10月将迎来一百一十年华诞。学校一百一十年的风雨沧桑,一百一十年的艰苦创业,一百多年的发展成就,凝聚着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历百十年沧桑,黄山中学始终以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科学管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和“质量 特色”的办学特色,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如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陈原道等。承百年传统,黄山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将会不断努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向着建设具有特色的农村市示范完中的目标迈进。一百一十年华诞将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庆典活动,展示学校百十年教育成果,展现当代师生风采,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学校声誉,促进学校发展;使更多关爱黄山中学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广大校友,籍校庆之机,欢聚校园,重睹母校芳华,同叙离别友情,共商学校发展方略,展望黄中辉煌的未来。黄山中学初建于1899年。一直招募四方青年,教授新学。1949年至1958年为私立初级中学。公立中学创办于1958年,1970年增设高中部。1998年因布局调整迁址苏湾镇。现校园占地近80亩(另有一分部),在校生2800余人,教职工150人,拥有两栋教学楼,规范化的学生公寓,标准学生餐厅,集实验、计算机、多媒体为一体的综合楼,以及运动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另设一处近33公顷的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迁址并校几年来,巢湖市黄山中学全体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开拓,确立“严谨、团结、奋进、创新”为校风,形成了教学系统化、内容规范化、活动制度化、队伍“双主”化、行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努力培养“合格 特长”的学生,建设“达标 特艺”的教师队伍,创办“规范 特色”的学校,坚持走“管理立体,教学立信,科研立先”之路,教育教学成绩有了长足进步。先后被上级评为“文明单位”,机关“创三优”先进集体。高考升学考试率稳步前进,高中各学科会考成绩都大大超过新生录取时在全区的位次。2000年在全区教学规范检查中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02年,高考理科本科达线率居全区第二名,综合和数学等学科成绩都在全区名列前茅,2004年高考有近20名重点和优秀大学获得了各种升学奖励和资助。在过去的六届全区中学生文艺汇演中,学校代表队荣获五次第一名和一次第二名。目前,学校还被批准为全国中语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1999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2004年9月,中国宇航学会、广州宇航通讯公司特为学校设立50万元的“陈原道烈士教育基金”,奖励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生。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