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舒城路小学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地处红星路中段(省政府宿舍一号大院内),交通方便,闹中取静。现有十三个教学班,学生六百余人,在职教师四十人(学历全部达标,本科以上四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有二十四人,教坛新星三人,骨干教师五人。 风雨四十载,辉煌四十载,一代代舒小园丁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舒小人本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活泼、创新、勤奋、诚信”的校风,“严谨耐心、锐意改革”的教风,“好学、多思、合作、勤练”的学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教研兴校,精品加特色”的办学宗旨。 如今,新时期下的舒小奏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2004年,学校参加了国家级试验课题“小学攀登英语试验与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英语微型课教学初探”,“攀英”教学已成为舒小办学特色。学校立足校本,倡导:“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需要”的学习理念,将“攀英”的先进理念、科学的评价机制渗透、迁移、辐射到其它学科,创造性的开展教研活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孩子自信、乐学、敢于展示的积极品质,为教师和学生创设快乐、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舒小在继承中壮大,在教育改革中崛起,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所充满蓬勃生机、环境美、校风正、师资强、业务精、高质量、初具规模的精品+特色的新型学校,是合肥市庐阳区一朵新盛开的奇葩。
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合肥市梨花巷小学。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1个特殊教育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在职教师76人,其中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5%,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宗旨,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办出了特色。校游泳队创建于1976年,现已连续23年夺得合肥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团体冠军;校小百灵合唱团(原名红领巾合唱团)1963年建团,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人才,受到过各级领导、外国友人和贺绿汀、李焕之、李群、汪玲等专家的赞赏,曾获得"全国优秀童声合唱团"光荣称号,1998年又喜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录音录像比赛"二等奖;1985年创建的合肥市首家少年管乐队,经常参加省、市大型演出并多次获得了合肥市鼓号比赛特等奖,1999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少先队鼓号比赛,荣获"中国少年先锋队鼓乐团一级分团"称号。 几代园丁的汗水滋润了红星路小学这片沃土,素质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红星路小学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少年先锋队鼓乐团一级分团"、"全国消防安全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合肥市先进家长学校"等几十面奖牌和称号。
育新小学座落在合肥市中心最繁华的四牌楼附近,学校创建于1905年,始名为县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后多次易名。民国2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吴旸谷(上将),经合肥县政府决定,改名为合肥县立“旸谷小学”,1953年,改名为合肥市“双井巷小学”,1967年改称合肥市“育新小学”,延用至今。 学校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校园布局紧凑、幽雅别致、美观整洁。南北两座教学大楼遥相呼应,操场四周绿树红花相互映衬,大型浮雕文化墙更烘托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新教学楼内设有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以及少先队活动和科技室等。学校开设十五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900余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谨、规范。学校坚持以“成功从养成好习惯开始”为德育教育的宗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成功,为走好人生第一步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着力以作文、普通话和英语教学为特色,使孩子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在这里得到培养。学校经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成为全国青少年优秀素质教育基地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双有”先进集体、省一类电教学校、市家教名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文明单位、及区甲级管理学校、区办学水平优秀学校、区“双走”活动“先进单位”等。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曾多人获省、市先进工作者、教育标兵、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称号。学生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 以百年基业,创名牌学校。名师名校、交通便利。育新小学,孕育新星的摇篮,创造辉煌的明天。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始建于1936年,地处繁华的长江路中段,其前身是“忠源女子学校”,系原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进步组织“朝曦读书会”成员为抗日救亡活动而建立的小学当时校址在江忠源祠和昭公祠,只有5个教学班。学校成立后,积极开展了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并为接待北平、东北、天津河南等地的流亡学生作出了贡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停办,部分教师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 1949年合肥解放后,在原校址重建了合肥市立初级小学,开设2个班。1950年改为合肥市第一初级小学。1953年改为合肥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1958年改为现名。自1949年至1966年,该校有12届毕业生近千人。“文革”中,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通过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教学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8年被评为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1年副校长童本忠被评为特级教师。 1985年全校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8人,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学校占地6.9亩,校舍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有图书2500册,杂志22种,报纸16种。 2004年底,学校拥有三栋教学楼房,占地约39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近90人,学生1000余名,18个教学班。系全日制六年制学校。学校拥有自然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舞蹈房、音乐室、多媒体网络室等一流的教学设备。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创基础教育的新特色,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按照“精品 + 特色”的思路打造自己的形象,开放办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兴学之路。学校先后有数百人次的教师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8人次获省级特级教师、市、区教坛新星、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学生中有8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各学科竞赛中获奖。国家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和省级的“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已受到国内众多教育专家的好评。 学校的一贯的创新管理和创新举措,为学校赢来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信赖。学校可谓是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学校率先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达标考核工作,建设了一支扎实、创新、奋进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率先在公办学校中办起“双语教学实验班”,制定了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力争通过六年时间实验后,在全校推广双语教学,并逐渐形成学校的双语教学特色。 率先在合肥市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心理健康教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家长开放日”,开通“家长热线”,“让素质教育的直通车”开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心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率先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吴正宪、刘德武、李振村等来到合肥、来到学校,连续举办了三届规模空前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被授予“全国‘十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家教名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青年文明号标兵”、“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标兵学校”、市“甲级管理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助残先进集体”等。现在,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正以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朝着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目标奋进!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建于1963年8月。学校位于市中心,东枕风景秀丽的逍遥津公园,北临素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西于杏花公园遥遥相对。校园内有设计新颖的大型花岗石雕塑和假山、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喷泉和楼舍间的空架桥。整个校园绿树婆娑。群花争艳,环境优美,处处书声朗朗,歌声飞扬,可谓景色宜人,是理想的办学场所。学校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拥有4幢教学楼,2幢宿舍楼,现有在职教师117人,教学班级44个,学生3089人,是目前合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学校各种教学设备齐全,有四万多册藏书的图书室和配套的阅览室,及配套的实验室、语言室、微机室、课件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室、少先队室、荣誉室、红领巾广播站和向学生进行“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室。近期学校又投资三十多万元对校红领巾电视台进行了换代升级,86平米的演播厅已达到省级一流水平,实现了电视台与教室的双向控制;在原有的二百多座的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学校对此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新增了一百余个座位,同时又新添了一套液晶投影仪,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之外,校园局域网也全面投入使用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合肥市南门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的学校,始建于1897年,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90人,在职教师94人。学校占地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建有大小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阅览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陶艺室、书法绘画室、合唱室、舞蹈房和电视台。闭路电视覆盖全校,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课堂,英特网走进教师办公室、活动室。建成学校管理平台,学校管理初步信息化、自动化。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特色立校”,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实验。课题实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素养。近年来,学校顺应时代要求,凭借扎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生动、丰富、鲜活的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形成了“求实、创新、勤学、健美”的校风,“求异、扎实、严谨”的教风,“乐学、勤学、会学”的学风。 学校的乒乓球传统项目训练工作已坚持了20多年,建立了一支长期的业余训练队伍,把开展乒乓球普及运动和提高乒乓球的竞技水平结合起来,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为省、市体育部门输送了近20名乒乓球专门人才。 面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未来小主人的艰巨任务,南小的领导和全体教师在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方面,认真思考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学校以办好家长学校为突破口,提高家长学校的育人功能。用全新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大教育观来认识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性,挖掘家长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把家庭开辟为学校第二育人课堂。调动家长教育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来达到提高教育学生质量的目的,与学校一起形成一种有效的更科学的教育合力。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教活动,“家长桥梁日”“家长热线”“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表彰活动”“优秀家教论文评选”“教师满意度调查”在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庆六一”联欢等重要活动中邀请家长参加。 学校还广泛地与外界交流,开阔学生、教师的视野,先后派出三批学生出访代表团到日本、韩国,两批教师出访日本韩国学习,进修。同时还接待了美国、加拿大、丹麦、塞那里昂、南非等十多的国家的来宾和客人的来访,为合肥的基础教育展示了良好的形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