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双岗小学坐落在北门濉溪新村内。其前校址为双岗老街(现物资大厦南侧),解放前是在一座古庙——白鳝宫内办起来的,叫白鳝宫小学,后改叫“城北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合肥第七初级小学”,1953年易名为“虹桥小学”。1957年6月迁入现校址,更名为“合肥市双岗小学”。 刚建校时只有五间平房教室,三个教学班,132名学生,6位教师,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占地8900平方米,拥有31个教学班,85名教师,2239名在校生,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和全市知名的一所学校。 在全体教职工的合力同心、奋发拼搏下,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多次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全国标兵红旗大队”称号;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标兵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287人(次)获市级以上奖,教师有152人(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目前,学校以一体化实验为突破口,以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正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关爱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爱教育办学特色。 在“全力拼搏争一流,团结进取比奉献”的双小精神鼓舞下,全体教职工正满怀豪情与信心,励精图治,在求实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向省级特色示范学校不断迈进!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是“安徽省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安徽省电教先进单位”等多项省级荣誉。
我校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经验的优质学校,隶属于庐阳区教育局。现有校舍面积2947平方米,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531人。在职教师40人,特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2人,区骨干教师1人,区教坛新星3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级“一类管理学校”,区级“甲级管理学校”,区级“文明单位”,全国“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等。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特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正从事的国家级数学课题研究一项;国家级语文课题一项;省级美术课题一项。06年,在全区的语文数学抽测中,我校成绩名列全区第一;05年,三年级数学在全区的抽测中也位居前七名之内;在第九届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校选送的200篇作文中,有140篇作文获奖。在首届庐阳区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选送的诗朗读获得了小学高年级组一等奖;曾代表合肥出访日本、丹麦的校小足球队在历年的各项比赛中屡次获奖,为市、区和学校争夺了荣誉和奖项。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创办于1944年,原名映典小学,后依次更名为合肥市第八小学、龚湾巷小学、永红路小学;81—95年,长四小、庐二小、庐江路小学先后并入,“四校合一” 成为现在的永红路小学(原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龚家祠堂所在地)。目前全校共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55人,离退休教师51人(其中离休干部2人)。办学60多年来,从缺校舍、缺设备、缺师资,到现在拥有先进齐备的教育教学设备、小巧雅致的育人环境,其间发展充满艰辛,历经困难,凝结了历代校长的智慧和每位教师的汗水。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学校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整体环境大为改观。校园内绿树红花环抱、坐凳造型别致、花廊紫槐缠绕、假山俊秀挺拔、花坛形状各异、书声朗朗入耳、校训历历在目,优美的校园环境为进一步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师生创设了优雅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力求做到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特色,为了使学校的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遵循教育规律,明确了“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路,提出了“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德育为首,美育先行,电脑跟上,英语加强”的特色目标,通过外塑形象,内抓素质,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在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德育工作创新316行动计划”、“教学工作创新216行动计划”、“行政管理创新116行动计划”,通过三个计划的有效实施,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势能不断增强,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几代领导和全体师生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学校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德治校 科研兴校”的特色之路,拥有了一支精于研究、善于创新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批奋发进取、学有特长的优秀毕业生,创建了一个具有永小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特色示范小学,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合肥市青年文明号,合肥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法示范学校,合肥市首批“绿色学校”等诸多殊荣。教师、学生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也获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学校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目前,永小人正以永不满足的精神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合肥市舒城路小学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地处红星路中段(省政府宿舍一号大院内),交通方便,闹中取静。现有十三个教学班,学生六百余人,在职教师四十人(学历全部达标,本科以上四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有二十四人,教坛新星三人,骨干教师五人。 风雨四十载,辉煌四十载,一代代舒小园丁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舒小人本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活泼、创新、勤奋、诚信”的校风,“严谨耐心、锐意改革”的教风,“好学、多思、合作、勤练”的学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教研兴校,精品加特色”的办学宗旨。 如今,新时期下的舒小奏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2004年,学校参加了国家级试验课题“小学攀登英语试验与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英语微型课教学初探”,“攀英”教学已成为舒小办学特色。学校立足校本,倡导:“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需要”的学习理念,将“攀英”的先进理念、科学的评价机制渗透、迁移、辐射到其它学科,创造性的开展教研活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孩子自信、乐学、敢于展示的积极品质,为教师和学生创设快乐、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舒小在继承中壮大,在教育改革中崛起,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所充满蓬勃生机、环境美、校风正、师资强、业务精、高质量、初具规模的精品+特色的新型学校,是合肥市庐阳区一朵新盛开的奇葩。
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合肥市梨花巷小学。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1个特殊教育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在职教师76人,其中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5%,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宗旨,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办出了特色。校游泳队创建于1976年,现已连续23年夺得合肥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团体冠军;校小百灵合唱团(原名红领巾合唱团)1963年建团,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人才,受到过各级领导、外国友人和贺绿汀、李焕之、李群、汪玲等专家的赞赏,曾获得"全国优秀童声合唱团"光荣称号,1998年又喜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录音录像比赛"二等奖;1985年创建的合肥市首家少年管乐队,经常参加省、市大型演出并多次获得了合肥市鼓号比赛特等奖,1999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少先队鼓号比赛,荣获"中国少年先锋队鼓乐团一级分团"称号。 几代园丁的汗水滋润了红星路小学这片沃土,素质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红星路小学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少年先锋队鼓乐团一级分团"、"全国消防安全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合肥市先进家长学校"等几十面奖牌和称号。
育新小学座落在合肥市中心最繁华的四牌楼附近,学校创建于1905年,始名为县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后多次易名。民国2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吴旸谷(上将),经合肥县政府决定,改名为合肥县立“旸谷小学”,1953年,改名为合肥市“双井巷小学”,1967年改称合肥市“育新小学”,延用至今。 学校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校园布局紧凑、幽雅别致、美观整洁。南北两座教学大楼遥相呼应,操场四周绿树红花相互映衬,大型浮雕文化墙更烘托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新教学楼内设有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以及少先队活动和科技室等。学校开设十五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900余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谨、规范。学校坚持以“成功从养成好习惯开始”为德育教育的宗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成功,为走好人生第一步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着力以作文、普通话和英语教学为特色,使孩子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在这里得到培养。学校经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成为全国青少年优秀素质教育基地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双有”先进集体、省一类电教学校、市家教名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文明单位、及区甲级管理学校、区办学水平优秀学校、区“双走”活动“先进单位”等。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曾多人获省、市先进工作者、教育标兵、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称号。学生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 以百年基业,创名牌学校。名师名校、交通便利。育新小学,孕育新星的摇篮,创造辉煌的明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