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始建于1936年,地处繁华的长江路中段,其前身是“忠源女子学校”,系原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进步组织“朝曦读书会”成员为抗日救亡活动而建立的小学当时校址在江忠源祠和昭公祠,只有5个教学班。学校成立后,积极开展了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并为接待北平、东北、天津河南等地的流亡学生作出了贡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停办,部分教师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 1949年合肥解放后,在原校址重建了合肥市立初级小学,开设2个班。1950年改为合肥市第一初级小学。1953年改为合肥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1958年改为现名。自1949年至1966年,该校有12届毕业生近千人。“文革”中,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通过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教学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8年被评为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1年副校长童本忠被评为特级教师。 1985年全校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8人,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学校占地6.9亩,校舍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有图书2500册,杂志22种,报纸16种。 2004年底,学校拥有三栋教学楼房,占地约39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近90人,学生1000余名,18个教学班。系全日制六年制学校。学校拥有自然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舞蹈房、音乐室、多媒体网络室等一流的教学设备。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创基础教育的新特色,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按照“精品 + 特色”的思路打造自己的形象,开放办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兴学之路。学校先后有数百人次的教师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8人次获省级特级教师、市、区教坛新星、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学生中有8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各学科竞赛中获奖。国家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和省级的“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已受到国内众多教育专家的好评。 学校的一贯的创新管理和创新举措,为学校赢来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信赖。学校可谓是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学校率先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达标考核工作,建设了一支扎实、创新、奋进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率先在公办学校中办起“双语教学实验班”,制定了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力争通过六年时间实验后,在全校推广双语教学,并逐渐形成学校的双语教学特色。 率先在合肥市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心理健康教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家长开放日”,开通“家长热线”,“让素质教育的直通车”开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心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率先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吴正宪、刘德武、李振村等来到合肥、来到学校,连续举办了三届规模空前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被授予“全国‘十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家教名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青年文明号标兵”、“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标兵学校”、市“甲级管理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助残先进集体”等。现在,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正以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朝着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目标奋进!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建于1963年8月。学校位于市中心,东枕风景秀丽的逍遥津公园,北临素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西于杏花公园遥遥相对。校园内有设计新颖的大型花岗石雕塑和假山、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喷泉和楼舍间的空架桥。整个校园绿树婆娑。群花争艳,环境优美,处处书声朗朗,歌声飞扬,可谓景色宜人,是理想的办学场所。学校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拥有4幢教学楼,2幢宿舍楼,现有在职教师117人,教学班级44个,学生3089人,是目前合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学校各种教学设备齐全,有四万多册藏书的图书室和配套的阅览室,及配套的实验室、语言室、微机室、课件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室、少先队室、荣誉室、红领巾广播站和向学生进行“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室。近期学校又投资三十多万元对校红领巾电视台进行了换代升级,86平米的演播厅已达到省级一流水平,实现了电视台与教室的双向控制;在原有的二百多座的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学校对此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新增了一百余个座位,同时又新添了一套液晶投影仪,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之外,校园局域网也全面投入使用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合肥市南门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的学校,始建于1897年,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90人,在职教师94人。学校占地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建有大小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阅览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陶艺室、书法绘画室、合唱室、舞蹈房和电视台。闭路电视覆盖全校,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课堂,英特网走进教师办公室、活动室。建成学校管理平台,学校管理初步信息化、自动化。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特色立校”,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实验。课题实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素养。近年来,学校顺应时代要求,凭借扎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生动、丰富、鲜活的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形成了“求实、创新、勤学、健美”的校风,“求异、扎实、严谨”的教风,“乐学、勤学、会学”的学风。 学校的乒乓球传统项目训练工作已坚持了20多年,建立了一支长期的业余训练队伍,把开展乒乓球普及运动和提高乒乓球的竞技水平结合起来,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为省、市体育部门输送了近20名乒乓球专门人才。 面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未来小主人的艰巨任务,南小的领导和全体教师在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方面,认真思考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学校以办好家长学校为突破口,提高家长学校的育人功能。用全新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大教育观来认识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性,挖掘家长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把家庭开辟为学校第二育人课堂。调动家长教育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来达到提高教育学生质量的目的,与学校一起形成一种有效的更科学的教育合力。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教活动,“家长桥梁日”“家长热线”“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表彰活动”“优秀家教论文评选”“教师满意度调查”在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庆六一”联欢等重要活动中邀请家长参加。 学校还广泛地与外界交流,开阔学生、教师的视野,先后派出三批学生出访代表团到日本、韩国,两批教师出访日本韩国学习,进修。同时还接待了美国、加拿大、丹麦、塞那里昂、南非等十多的国家的来宾和客人的来访,为合肥的基础教育展示了良好的形象。
合肥市三十埠小学始建于1950年,位于合店路(长江东路)三十埠立交桥东南角。是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70人,教师19人,其中男教师8人,女教师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其中大学本科3人,专科及以上14人)中级职称10人,共产党员5人。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校占地15200平方米,建有二层教学楼两幢,平房一幢,可用教室20个,运动场一座,生均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3.5平方米,有满足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约3900册,计算机22台,电教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是合肥市电教二类达标学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制度育人,强化管理,坚持以办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乐学为宗旨,始终遵循育人为本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三风”(校风:勤奋文明、求实创新;教风:敬业务实、严谨育人;学风:勤学善思、守纪健壮)。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师生提供了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的舞台。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在社会的支持、家长的认同、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近年来又先后 获得了“瑶海区安全文明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合肥市常胜小学创建于1952年,当年合肥市教育局利用原乡政府旧址投资建设的一所公办学校,原取名为“合肥市巫郢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合肥市常胜小学”。学校位于当涂路与新安江路交叉口,二环路内,与花溪新村相邻。学校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校园美丽整洁,操场平整,绿树红花,环境宜人;教学楼崭新,教室窗明几净;拥有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运用多媒体教学;交通便捷,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学校原隶属于郊区城东乡政府,2002年4月至2005年8月,因区划调整,属瑶海区城东乡和瑶海区教育局共同管理,2005年9月属瑶海区教育局直管。同年8月,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为合肥市首批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 自从2005年8月被确定为农民工定点学校以来,仅仅两年时间,无论是校园面貌,还是发展规模;无论是领导班子建设,还是教师的精神面貌都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勤奋工作,学校发展很快,人气越来越旺。现有25位在职教师(其中在编教师14人,非在编教师11人),740名学生,12个教学班,本学区学生160人,农民工学生580人。教师有5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有16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市级奖,有30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区级奖。学生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学生韩融融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在区局举办的六一文艺汇演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并分别获得较好成绩。姚晓微等同学在英语、文艺演出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区、市级奖。在学校举办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城乡学生积极参加,和谐相处,互帮互学,共同成长。 2006年12月,学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各项工作得到社会的好评,领导的认可,家长的满意。 今年,党和政府对我校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进一步关心、支持,投资数十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增添了数万元儿童课外阅读图书,建设了塑胶跑道,添购了体育器材,丰富了体育生活;学校骨干教师得到充实、加强。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常胜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枞阳路小学校位于合裕路南城东街道柳荫塘村中部,服务半径达1500—1800米。除本村子女,周围还有枞阳小区、红光小区、汇馨园小区、幸福园小区大部分均在我校就近入学。另外还有外来租住户的子女在我校就读。生源十分丰富。 学校规模较小,仅有一个电脑室,有配套的图书馆、实验室,可用作教室的仅9间,每个教室的面积仅54平方米。在校生达500多人,已经是人满为患。在职教师14人大专以上达标率91.6%。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学习培训。2006—2007年度有21人次参加电子计算机、普通话新课程等各种类型学习培训。 虽教师少、条件差,但全体教职员坚持以发展观为指导,紧扣素质教育主题,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凝心聚力,谟求学校发展,师生协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时俱进,为全面实施瑶海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开拓拼搏,争光添彩。 学校几年来一直以“三心二意“(事业心、责任心、爱心、进取意识、服务意识)为重点的常规师德教育,并把这项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教学工作真抓实干,组织公开课,评比,推门听课,课余时间补缺辅差,常抓不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安全卫生工作细致有效,多年来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每学期要求教师做剪报,收集资料信息工作,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校特色。 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堂、征文、文艺、书法比赛获奖等级最高为国家级,获奖面大奖项多。
合肥市螺岗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位于合肥市合裕路与当涂路交叉口西边100米处,学校面临宽阔的合裕路,门牌号码是合裕路1048号,邮政编码是230011。乘坐合肥市公交车6、106、139、161、28、3、151、152、15、147、107路等,到螺丝岗站下,均可到达。 螺岗小学始建于1947年,当时是私塾性质的学堂。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国家正式办学单位,至今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程。螺岗小学从1966年到2005年9月,一直是城东乡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对全乡范围内的学校,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原合肥郊区的窗口学校。2005年城东乡改为街道后,中心小学随之撤销,由瑶海区教育局直接管辖。螺岗小学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大约10亩),建筑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建有64座的网络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舞蹈室、图书室和较为标准的篮球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学校所有教师办公室实现了互联网。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学生1120名。在职教职工42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其他为小学二级教师,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22人,中专学历9人,本科在读15人,中共党员10人,民主党派1人。经过60年的办学,螺岗小学已经形成了“爱国、创新、文明、勤奋”的校风,“爱国、创新、奉献、进取”的教风,“立志、刻苦、诚实、守纪”的学风。学校管理正在向科学、民主、进步的方向前进。多年来,螺岗小学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单位和师生个人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30多次,省市级奖项200多次,区级奖项上千次。我校目前已经是瑶海区10所名校之一。 螺岗小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务实的办学思想。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教学理念是:用教学科研创造奇迹,将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德育理念是:潜移默化,心灵相通。螺岗小学办学的奋斗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螺岗小学对社会的庄严承诺是:让孩子的教育世界充满阳光。螺岗小学鼓励全体学生:今天做学习的主人,明天做世界的主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