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简称和平里一小),始建于1955年,学校占地面积5020平方米,具有规范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一所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学校坚持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 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市级教学骨干3名,区级教学骨干7名,区级兼职教学教研员13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科研环境,有效的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从事教科研课题试验的教师多次以研讨、展示课等形式在国家、市、区范围内进行课题汇报,课题论文在多种教学刊物上发表,荣获各级各类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作课比赛等众多奖项,教师的成长形成了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学校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长期承担、参与国家、市、区级多项重点课题。并参加了教科文组织的“JIP”实验和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实验。近两年还开创了“多元联动,整合资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联动”实验、“信息技术小班”实验、“小篮球”校本课程等办学特色。在主题创新教育、个性化与和谐发展教育、艺术与体育活动以及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校、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还获得市健康促进校,全国红旗大队等称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七十年代更名为第一六六中学,培养的英才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以“敬业乐群、求实进取”为校训,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办学理念融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速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学校有3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市、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教育新秀、紫禁杯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金帆管乐团”“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市、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等称号。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熏陶。秉承百年老校风范,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坚持科学质量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艺术、体育、文学、科学素养教育的鲜明特色。 学校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坚持发展艺术特色优势,校金帆管乐团曾代表全国、北京市、东城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佳绩,已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社团。话剧团、舞蹈团、合唱团、书法、美术、动画社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兴趣特长的学生,O5年组建的学生话剧团,在近年市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连年获话剧类一等奖。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上好两操一课,开好体育校本选修课,组织好每年秋季校级运动会。校金百合体育俱乐部在田径、手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竞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在2004年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条例评选和百所中小学课间操比赛中均获优秀学校称号, O6年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校, 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坚持开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校本阅读课,03年成立了以老校友冰心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班”(每届招生一个班)和“冰心文学社”(下设记者团、读书社、影剧社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园的亮点,学生们的习作多次发表在《中学生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冰心文学社社刊《窨香集》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中学生社刊。 学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初中校园科普和高中科学素养必修课;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科学沙龙、科学论坛和校本选修课;还有面向有潜质学生建立的学生科技俱乐部,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俱乐部的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科技比赛中成绩斐然,每年有学生被保送至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深造。05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金鹏科技团。 这里是学校、是家庭、是乐园;这里有老师、有朋友、有伙伴;这里出成绩、出奖牌、出特色;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承百年风范,谱世纪新篇,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创新进取、环境优美、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希望!
北京史家小学(又名:史家胡同小学),是所公里小学,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名校。特别是2005年新校舍建成以后,到学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学校有74个教学班,200多教师,3000多学生。原来史家胡同的校址作为低年级部。新校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北小街南弓匠营胡同内。史家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和谐教育”。我选几张史家小学校园环境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现在(2010年)有74个教学班,3305名学生,248名教职工,特级教师7人,中学高级教师18人,有党员94人。史家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办学宗旨是“三全三爱三服务”,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和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成员。 学校在课程设置力图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如强外语教学,普及计算机技术,注重艺术教学(开设形体课,将音乐课分设声乐和器乐课),精心开设体育锻炼课(低年级开设了游泳课,中年级开设了乒乓球课,高年级开设了手球课)。 学校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支持和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每学期都认真开好主题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我们办的《童心校刊》和开通的25部166语音信箱沟通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开创了一条新路。 和谐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都得到发展。 学校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对外参观先进单位、北京市计算机辅助教学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维美学堂”多媒体数学实验先进集体、少先队大队获北京市“星星火炬”奖、北京市先进教工之家。还被评为东城区唯一的小学全优党支部、东城区小学素质教育窗口校、新世纪杯先进集体、德育工作成绩全优校、课间操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师德群体建设先进单位、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先进集体、教科研示范校、获教科研特别奖等三十多个市区级先进称号,还被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评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小学学生营养工作好单位,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府学小学建校于1368年,至今已有快700年的历史。学校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 以往的顺天府学就是现在的府学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多年来一直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进行国学熏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们认识到国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它能涵养中华民族之魂,强大中华民族之根。它的内涵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人类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同时又能包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思想,全球化的视野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现任校长马丁一曾在多种场合说道:“老百姓能够记得府学,能够一传十、十传百,甚至代代相传,冲的就是这种国学情怀、国际视野。” 府学胡同小学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自己的办学方针。将世界与中国携手,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弘扬民族优秀成果;让教育先哲与现代人文教育的思想发扬光大;让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少儿内心,培养府学魂魄,陶铸府学精神。 府学小学教室先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课外校外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改革实验校等光荣称号。 现在的府学小学是一所知名小学,为北京市、东城区赢得过无数荣誉。府学小学教室先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课外校外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改革实验校等光荣称号。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普通中学,现已成立145年,本部位于东城区灯市口大街55号,分部曾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东方大学城,曾名北京第二十五中学寄宿部。现已撤出并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教学基地。北京市二十五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于1864年,原名育英学校,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至40年代,已驰名全国。1952年,由党和政府接管,转为公办。1958年为北京市十所"红旗学校"之一,60年代初,为北京市重点中学,140多年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北京二十五中近十余年来,在改革开放中又有了长足发展。学校贯彻"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学生未来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奉行"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培育个性、鼓励创新"的育人方针,以"致知力行"为校训。学校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于1993年9月在全国率先实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于1996年4月在全国率先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整体改制试验,使学校进入市场;于2000年9月创办了全日制初、寄宿部,推行教育产业化管理;2009年6月,最后一批分部的初三高三学生毕业,剩下的分部学生全部于2009年9月转回本部,分部随即撤销,学校回到了公立的道路。 学校与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该校具有招聘外籍教师和招收外籍学生的资格。北京二十五中曾有走读部和寄宿部校舍2处,占地325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现只有走读部,即本部一处,在校学生总数3800余人,学生来自全市各区县。目前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课程结构合理,教育质量上乘,管理科学严格,校纪校风优良,生活服务周到,办学效益良好,赢得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广泛赞誉。 2003年1月学校正式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1996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该校的质量方针是:依法办学,质量第一;科学管理,精品服务;人际和谐,爱心施教;发展特色,不断创新。该校的环境方针是:遵规守法,污染预防;保护环境,美化校园;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学校先后被东城区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和"无烟学校",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被市教委评为电化教育优类校,校团委会被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的光荣称号,被市教委授予"金帆艺术奖",被市教委评为"校园环境建设示范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评为"全国校园环境艺术建设先进学校"。
一、学校概况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始建于1955年,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环境优雅。现有27个教学班,73位教职工,近千名学生。是一所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多年来,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师,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团结、勤奋、活泼、创新”的校训,坚持“多科联动、多育互动、多元整合”的办学特色。坚持育心、育智、育美、育体师生共同成长的培养目标,努力创设特色、人文、平安、绿色的校园。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教师45名,其中市级教学骨干教师2名,区级教学骨干4名教师,区级兼职教学教研员12名。并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长期承担或参与国家、市、区级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JIP”实验和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是北京市市级新课程课改实验基地。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质量求突破,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优美和谐的校园、精细化的管理、精良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在主体教育、艺术与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以及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上突显特色,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骄人成绩:连续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校、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市健康促进校、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及东城区素质教育特色校和校本课程先进校、北京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等,此外,我校还是北京市篮球项目传统校,并长期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市、区级的课题研究,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以教师成长为本,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骨干辐射、星级评选、课题研究,为教师搭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建设了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更注重为学生营造可持续成长的环境;坚持激发兴趣、全面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教学相结合,从小事入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养成习惯,为其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德育与教学的多元联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为学生成人奠基;寓教学于科研之中为学生成才铺路,使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学校本着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着重学生的常规教育培养,打造学校德育特色。一系列活泼、生动、隆重的特色活动,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质量既是学校的生命,也是人民教师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更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全面提升和一小教学质量,促进和一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学校战略性的、全局性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一直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学校在教学楼内开辟了许多文化角,在建立“英语角”、“古筝角”、“篮球角”、“静心角”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特色,我们又进行了“小篮球文化走廊”、“我心中的奥运明星手印墙”、“小篮球博物”、“操场体育主题画”“自然科学风情廊”、“老北京风情角”等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渗透了奥运、礼仪、人文、平民化等等多种教育元素。 走进校园,宁静、温馨、和谐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办公室和教室的门牌分别是教师和学生的合影和座右铭,走廊两侧的墙壁上展现的是学生参加活动的英姿,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墙壁犹如一面镜子,帮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行为文化的引导。我校举行了“同心牵手同一家园”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仪式,国家环保总局、市区管委、东城区委、环卫局、区教委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校成为在北京市最先实施校园日常垃圾分类的学校。 在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倡导下,和一小的学生正在由浅入深的不断地追求着精神文化。学校现已形成闪电篮球队、古筝队、管乐队、合唱队、小茶人、书画、围棋、计算机、幸福鸟剧社、快克鸟舞蹈队等社团。 创建学习型校园,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学校文化,让学习伴随和一人的终身,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校通过不断的学习,创设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重视学习的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全面发展,才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理念,更加深入教职工之心,使学校创建北京一流学校的脚步更加坚实。 现在我们每个和一人都憧憬和描绘着学校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和一小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和一人厚积薄发,和一小蓄势待发;我们为学校的腾飞,时刻准备着! 希望和一小是您为孩子选择的一所和谐、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 三、交通便利: 学校北邻和平里北街,东靠和平里东街,南挨地坛公园。 学校大门西侧距地铁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仅50米。 学校沿途大巴、公交车向北可直达北三环、四环,交通畅通,十分方便。(公交线路104,125,119,62,117,674,684,13,116等均可到达。)
北京市第二中学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她坐落于东城区内务部街15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最早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学,始建于1724年,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 北京二中拥有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的一流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现有32个高中教学班,教职工194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34%,特级教师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4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6 人。学校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75平方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各种专用教室18个。体育场地7432平方米。学校建设了一流的图书馆、阅览室,藏书10万余册,还开辟了电子阅览区和视听区。建设了一流计算机房,并配有数码信息港。校园网千兆主干、百兆到桌,8条光缆贯穿整个学校。全校有600个信息点,楼道安装了触摸屏,可随时点击上网。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办学理念。 二中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有两位同学获得金牌;多位同学获得北京市“金帆奖”、“银帆奖”。仅2003年二中学生参加全国及市级学科竞赛18个项,68人次获奖,其中53人次获得一等奖。六位同学获全国生物竞赛一等奖,其中李昂同学入选由3名学生组成的北京队参加全国生物竞赛决赛并取得银牌;三位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其中赵煦同学入选由5名学生组成的北京队,参加了在澳门举行的全国数学联赛决赛取得铜牌;两位同学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二中金帆舞蹈团继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后,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科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二中参赛的项目全部获奖;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高中男子和初中女子组两项团体冠军;获北京市“嘹望杯”时事竞赛团体一等奖,参赛的四名同学全部获得一等奖。学校开设了40多门自主开发的选修课。多年来,二中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不仅高考升学率多年稳定在100%,每年均有95%左右的学生升入一批重点大学,其中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每年还向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高校输送舞蹈和体育特长生。二中在学生中设立了 “叔苹奖学金”,还制定了“四?一” 校庆“金质奖章”、“银质奖章”、“三好生”、“特长生”的表彰制度。 二中先后与瑞士、丹麦、日本、英国、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广泛开展了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十余批学生出访瑞士、丹麦、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二中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优秀教师成长的沃土,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北京市第一六三中学其前身是"北京朝晖中学",始建于1968年,1972年更名"北京市第一六三中学"。占地面积8080平方米,建筑面积8493平方米,操场面积3600平方米,200米的环行跑道,两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一个排球场,位于东城区铜厂子胡同8号。1996年以来,在市区局领导的关怀下,投资数百万元,学校自投资金200多万元,使学校整体面貌彻底改变,现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有较高配备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房,闭路电视,有美术、音乐、劳技等专用教室,目前正在筹建校园网络。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备优良。学校有一支锐意进取、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有一支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职工107名,离退休教师51名,35岁青年教师41人,党员25名,团员23名。大本学历的教师45人,研究生班16人。24个教学班,学生近千人。 学校2003年以后人数逐渐减少,2005年曙光小学改建于2008年以前与附近的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合并,校舍由曙光小学拥有,教职员工等现所属于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最后一批学生96人于2008年七月毕业。实际上这所学校已经不存在了。北京五中原校舍所在地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我校建于1956年,地处东城和朝阳交界处,占地面积5042平方米,校舍由教学楼、楼后和操场两侧两排平房、操场三部分组成。现有标准教室15间、专用教室8间,另设图书室、卫生室、大小会议室和一间一百平米的电化教室。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