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经费等问题,20年代末改为中等教育学校。她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五四运动”时以《蒙藏学界之愤激》的宣言昭示天下。积极投入,震动京城。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到校指导,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奎璧等数十名学生先后入团入党,学校党支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蒙藏专门学校为副总领队校。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传播。她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最早的摇篮之一。在91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几经变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各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体现,一幅缩影和一面旗帜,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个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学校六个一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本校校友 我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九项获奖成绩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南临国家图书馆,北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四周学府林立,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各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寄宿制高级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九十六年来,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并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多松年、著名诗人郭小川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我校特殊政策,即凡被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校如今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目前的规模已达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多人。2008年高考,369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3分、文科最高633分;600分以上41人,考入北大、清华11人,重点率50.4%,本科率71%,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航附中)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60年,坐落在景色秀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北航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始终遵循“文明、团结、勤奋、求实”的校训,坚持“德育为先导,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办学宗旨,以端正敦厚的校风、严谨务实的教风、团结勤奋的学风及其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其渊源的历史、雄厚的师资蜚声京城。 2006年北航附中与人大附中签定合作共建协议,引进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实施“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树立 “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育人目标。现在,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担任北航附中校长顾问,于秀娟任校长,吴鹏程任书记。合作共建以来,在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使北航附中走上了一条建设发展的快车道,更为北航附中的建设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八一中学寄宿部)创建于2000年,是北京市威凯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与北京市八一中学联合创办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名。 学校位于海淀北部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紧邻生态氧吧翠湖湿地,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学校分为南北校区。 南校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餐厅、图书馆,千人大礼堂掩映于蓝天、红墙与绿树之中;体操房、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综合楼内有报告厅、阶梯教室、美术教室、演播厅、琴房、心理健康中心、家长接待室、科迪展室等,为深层次开发学生潜能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多媒体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宽带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服务。 北校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独一无二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那里有家政苑、农耕院和生物园等课外活动场所,有可供学生开展选修课的乒乓球大厅和高标准的网球练习场和比赛场,这些设施为学生开展各类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迪实验中学校长由原北京市八一中学校长张小梅担任,张校长曾被教育部授予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荣誉称号;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师并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和各学科骨干教师都是由八一中学选派,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加盟,组成了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经验丰富,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学校办学60多年以来,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特色,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中、高考成绩在海淀区亦是名列前茅,2014年,高考文科一本上线率为100%,高考理科一本上线率为97%,600分人数比率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学校以“有教养、守规矩、懂感恩、厚基础、重实践、会创造”为培养目标,落实关爱的教育、倡导尊重的教育、搞好负责的教育、尝试超前的教育,竭力为学生创设生命成长和自主求知的快乐天地,为教师营造专业发展和价值体现的温馨家园。 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共12个年级,现有74个教学班,其中“理工实验班”采用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借助北京理工大学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双学分制”以及精心打造的大学先修课程和荣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宽松而又严谨的学习文化中,体验一份双重的成长经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共有300余名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0人。近年来,学校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凝聚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成立“理工附中教师发展学校”,定期为教师开设专业发展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讲座,让教师走出学校到外地学习交流,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并在学校导师团的帮助下,参赛老师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学校重视“人文奠基”,站在培养未来人才的高度,重视学生“文、史、哲”素养培养,强化文科学科建设,努力打造音乐、美术等强势学科,关注学生美育;学校重视改变师生文科教与学的理念、方式,尤其通过2012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课题立项、研究和书院课程开发加以引领,目前学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已初显效果。 学校突显“理工见长”,重视理科学科建设,名师不断涌现,中高考成绩名列同类校前茅;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和学生竞技精神、科学素养培养;重视科技社团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翱翔计划”基地校建设、“理工实验班”建设,成立了“少年科学院”,近三年来,学校有五百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其中国际奖4项,国家奖12项。2011年,学校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评为海淀区科普教育先进单位,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奖,并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尤其是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名校建立的友好合作校关系,为同学们每年的游学、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校、北京市“红旗团委”、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先进校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校、世界自然基金会《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示范校、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学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校、艺术传统项目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及北京市“翱翔计划”物理与地球领域基地校,并于2013年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基地学校、“三宽”家长教育工程示范基地校。此外学校还被新浪教育、北京晨报等几家媒体评选为“2013年京城百所特色校”,我校被评为“影响北京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校”和“学生培养最具增值力的品牌中学”。
首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创建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校名。 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热心中国教育的爱国知识分子,秉先贤之志,用他们的心血育得桃李满天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首师大附中从诞生那一 天起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的进步,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它的贡献。几代人用勤奋、智慧和严谨铸就了首师大附中的风格和传统,这些无形的宝贵遗产凝结成八个字,即我们的校训:自觉、勤奋、求实、创新。 十年“文革”浩劫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在北京市教委、首师大党委的直接关心领导下,首师大附中 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北京市前列,被北京市首批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学。我们不会忘记艾校长、杜校长、霍校长 等几位校长为此付出的艰辛。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后,首师大附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目前我们 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设备已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校园网已使我校的每间教室都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室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由上网。 200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我校进入示范性高中校建设行列,这是我校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当时就认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首师大附中的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首师大附中在2001年12月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中以全票通过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并于2002年正式颁牌。 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爱国、科学、人文。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两种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精神),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多年来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是:三注重一体现(注重德育;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始终遵循“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首师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贯彻素质教育;学校工作以育人为本—— 注重德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首师大附中的历史是光荣的,首师大附中的未来是辉煌的,首师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是一流的, 能成为首师大附中的一员是值得骄傲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教师都要铭记李岚清同志对我校师生的叮嘱:“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为我们的勤奋努力,续写首师大附中历史新的一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尽力,以无愧国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