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闽赣交界重镇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位于海内外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客家祖地,是展示客家人精神风貌的窗口学校。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局的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和胡文虎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客家中学自1995年初动工兴建,至1996年7月建成并交付使用,校园占地面积24228平方米,校舍建筑围墙面积12159平方米。2005年又投资100万元,兴建多媒体教室、改建校门围墙、建立门卫室,学校规则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现在教学班28个,教师66名(其中:本科学历48人,大专学历10人,高、中级教师32人),学生1221人(其中:中学626人,小学455人,幼儿班140人)。学校注重班子建设,坚持以德治校,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师生同心、团结拼搏、爱岗敬业,形成了以“勤、严、苦、实、优”为核心的良好校风,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致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精心培养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接班人。历年中考成绩名列县内前茅,特别是2001~2002、2002~2003年,连续两个学年获全县综合评估一等奖。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红土地上红色接班人为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程改革;争取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内已改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扩建操场,增建250米人造草皮环形跑道、篮球场、排球场;拟在近年内增设电脑教学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校内多媒体教学网及其配套设施。发扬客家精神,努力创建“省级示范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大田县第六中学占空中积28亩,校舍面积16507平方米,具有一幢讲授楼、一幢科技楼、一幢门生宿舍楼、一幢教工宿舍楼、一幢综合楼。现有37个讲授班,130名教职工,2000多论理门生。教诲讲授设施日臻完美,初具范围,黉舍兴建了电脑房、有线电视闭路收集、语音室、理化生尝试室、藏书楼,黉舍办公完成了信息化,各处室、班级、宿舍装备了智能饮水机,校园布局公道,整齐美妙,四周绿树常青,鲜花怒放。 黉舍全面贯彻党的教诲目标,对峙“统统为了门生、为了门生的统统、为了统统的门生”的办学主旨,高标准、严要求,德育抓办理、创特性,本质教诲抓效果、结硕果,做到教书育人、办理育人、办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黉舍已构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讲授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黉舍前后获得了省首批“五无”黉舍、省级无抽烟单位、省一级档案办理单位、市级文明黉舍、市德育特性黉舍、市先进基层党构造、市浅显中学讲授通例办理先进单位等十五项名誉称呼;持续九年黉舍讲授成绩一向保持在县同类黉舍前线;持续五届中考考生上线率居县同类黉舍前茅。
中仙中学始创于1960年,校舍面积10603平方米,占空中积19420平方米,黉舍布局公道,环境恼人,为中仙乡提高九年任务教诲供应杰出的育人环境。 黉舍现有门生1300人,21个讲授班,西席80人。此中初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52人,本迷信历46人,大专学历21人,中师13人。具有一支“政治果断、思惟过硬、知识赅博、风致高贵、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本质西席步队。 多年来,黉舍当真贯彻党和国度教诲目标,对峙以报酬本,面向全部门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建立自负心,自决定信念和高傲感,培养门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弘愿向。加强“三风”扶植,尽力营建主动向上、安康活泼的校园文明,踏实推动课程鼎新,讲授成绩位居全县前线,为上一级黉舍运送一批又一批优良人才。黉舍持续被县、乡评为“先进教诲个人”。现任书记、校长林运泽。
大田县湖美初级中学,位于大田县湖美乡仁美村。前身为湖美中间小学附设初中班(1968年),1976年增办附设高中班,1978年景为独立初中。1981年春季,高中开办,校名改成“大田县湖美初级中学”。黉舍占空中积7666平方米,门生723名,教职工56名,此中西席本科以上学历26人,专科以上学历100% 。 黉舍讲授设多媒体课堂和微机课堂,理化生尝试室,图书室等设备。 黉舍订峙“以报酬本,依法治校”,对峙让西席生长、学天生才、黉舍生长的教诲理念,全面实施本质教诲。黉舍大力展开校园文明扶植,各班设立学天生长交换平台,强化宿舍文明扶植,主动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建稠密的文明氛围。对峙以德育为首,狠抓校风、班风及学风扶植,尽力创设杰出的育人环境。在讲授中对峙“以教研促教改”,以培养学天生才为解缆点,因材施教,构成了一套迷信的讲授办理形式。全校师生连合拼搏,教诲讲授质量稳步进步,成绩明显,遭到社会好评。黉舍多次获得市、县、乡“安然校园”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构造”、“红旗团支部”、“文明黉舍”等表扬。
永安市第七中学位于燕南街道办事处桂化新村,是一所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厚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学校始建于1966年2月,初名为福建永安化工厂子弟学校。1998年8月与企业分离,2002年1月正式定名为"永安市第七中学"。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生500余人,在编教职员工3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22人,永安市兼职教研员3人,三明市骨干教师6人,永安市青年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82.4%。长期以来,学校遵循"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法规,坚持课堂教学创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教育方式变革,促进学校中小学教学成绩稳步提高,连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考质量奖。学校先后被确认为"三明市绿色学校"、"永安市教育先进集体"、"永安市先进教研单位"、"永安市平安校园"和"永安市先进教工之家"等称号,08年中考巩固率和按时毕业率100%,同年"三A"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以966分的最高分,荣登全市榜首,成了永安市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排头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积极开展科技、文体、艺术教育,为学生展示才华创造条件,是永安市第七中学办学的一大特色。中小学语文活动会、民族乐器表演、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成为该校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2000年以来,该校在科技创新大赛、车航模竞赛、电脑制作和学科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荣获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达20多人次。在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上,永安七中选送的网页作品《美化校园环境 净化校园文化》获得了一等奖,为提升学校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赖坊初级中学地处赖坊乡南山村核心,离乡当局地点地约3千米。校园占空中积57亩,校舍修建面积约7800平方米。目前,6个讲授班,7、8、九年级各二个班级,门生数194人,西席30人,校长严天发。 黉舍根本设施较为完整,各种服从室设备齐备,能最大限制的满足讲授需求。 黉舍本着全面进步教诲质量、深切推动本质教诲的主旨,安身实际,踏实办学。严格过程的办理,抓好过关练习,安稳双基;正视新课程实际的细化学习,摸索教研教改门路;发掘校本资本,操纵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并为之上升为理性熟谙,本学期也有二位年青西席,作专题讲座,先容讲堂构造心得。在全部师生的共同尽力下,中考上一中的门生比例都位居县前线。
清流一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二级达标学校,坐落在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有着“山区明珠”之称的清流县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幽雅。步入校园,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校园内是绿围翠绕,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四季怡人,被人们誉为“美丽的校园”、“花园式的学校”。清流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创办于1928年,原名是“清流乡村师资养成所”,学校历经沧桑,几经易名,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直至解放后,学校才正式定名为“清流县第一中学”。长期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关心下,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跟时代步伐,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技兴县、教研兴校”的战略口号,学校围绕着“办学要有新发展,教改要有新突破,质量要有新提高,校园要有新面貌”的“四新”要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省王丹萍教育奖、省绿化红旗单位、省教学创优先进单位、省普通中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三明市德育工作先进校、三明市首批德育特色校、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先进职工之家、市交通安全教育先进单位、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暑假学校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被誉为“首创文明校,八闽一枝花”的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1996年被省教委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1997年改为高级中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一中校友,中科院著名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为名誉校长。学校先后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诗教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教改先进单位”、“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等40多项省级以上殊荣。 三明一中创办于1945年,是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是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是省 一级达标学校。自1997年秋季起,改为高级中学。学校总面积55735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具有园林特色,被评为“省优雅校园”。学校先后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等40多项省级以上殊荣。 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已成为办学特色。高中学科奥赛誉满省内外,获过2块国际金牌,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高考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近九年,有41位学生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四年,高考总分600分以上人数稳居全市第一。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