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学校创办于1955年9月。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我校不断发展,被誉为“校风好,质量佳,校园美”的农村学校。我校全面贯彻上级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文明,勤奋向上”的校风,经过近十年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人人发展,各有所长”的办学理念,具体包括:“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依法遵规,认真工作,享受生活”的治校原则;“人文仙洞,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每天进步一小点”的办学目标;“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内容;“有教无类,各有所长”的育才方略。我校是江门市第一级学校,江门市绿色学校,区镇的德育工作先过单位和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现有教师6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一、发挥侨乡优势,优化育人环境 2007年8月,由于教育布局调整,资源重组成九年一贯制的新仙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0亩,现有建筑面积7073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班,共有689名学生。 仙洞是著名侨乡,海外乡亲、港澳同胞及社会贤达捐资兴学、助学,政府的大力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三次巨变。 三次的巨变,使现在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更加优越,现有六幢教学楼,共有36个教学、实验活动室和功能室,学校课室与教辅室之比几达1:1。校园环境优美,绿树如荫,绿化覆盖率达 到90%,是教与学的好地方。 学校设有200万的杨树坪奖教奖学基金(每年奖励20万)和每年3万元的杨华焜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师生的教与学。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到校参观,对学校的管理是满意的。二、依法管理,提高师生素质 对教师的管理,我校一向以人为本,形成了“依法遵规,认真工作,享受生活”的治校原则。每周一的政治学习,每周一次的科组校本培训、业务学习,能有计划地学习有关制度,先进人物和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平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成了“争当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好教师”,“树一代师表风范的好教师”的氛围。教师勤早到校,齐抓共管,为人师表,形成了“爱生乐教,开拓进取”的教风。 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形成了“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和“有教无类,各有所长”的育才方略。学生严于律己,勤学有礼,家长比较满意。三、素质教育,成绩喜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校师生能迅速转变观念,在课堂上能坚持新的教法探索,努力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近年出现了“分层教学”、“单元清”,“赏识教学”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多年获镇中考成绩总分第1名,其中2010年中考列全区第7名、2011年列区第12名,在区农村学校中列前列。近几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一定的成绩,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人次,全国二等奖3人次,全国三等奖4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有61人次。“培养一样高雅的兴趣”是我校“人人发展,各有所长”办学理念的一部分,特别是“2+1”工程和“阳光一小时”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对艺术的追求逐步有品味。 四、继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人文仙洞,书香校园”是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现在我校只是在表现上做了一点工作:①班级布置有板报、竞赛栏等班级文化;②学校有光荣栏、安全廊、塑像、树木铭牌等形象文化;③图书馆、心理室正常开放等常规管理。但如何在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班会、团队活动等深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使教师形成“开心工作,享受生活”的心态,使学生形成“知书识礼、明辨是非、学会感恩、能书会画”,还有待我校不断去探索学习。
开侨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市重点中学,国家高招统一考试定点试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位于著名侨乡开平市城区。开侨中学坐落于开平市区西郊风景秀丽的潭江河畔。校园占地 150 亩 ,建筑面积 63935 平方米 ,拥有江边长堤、有主题有意韵中心广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分明,已经建成一个整洁高雅的校园,体现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现有 64 个高中教学班,学生 3365 人。专任教师 232 人,职工 15 人,共 247 人。其中,特级教师 1 人,高级教师和研究生学历 51 人,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开侨中学创办于 1933 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由广东省知名教育人士 吴在民 先生(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广东国民大学校长),备经艰辛,奔走海外六年,集得华侨捐款六十多万港元,再由开平新业堂出地,耗资三十多万港元兴建起来的。华侨集资的余款用于香港购置干诺道中 158 号和永乐街 46 号两幢楼宇作为永久校产,收租办学,以楼养校,由此学校成为了目前全国唯一的在香港拥有固定校产的侨校。开侨中学解放前是私立学校,解放后改为国家公立学校。 办学伊始,学校便拥有历史悠久、机构健全、谋略深远的校董会。校董会常设香港,成为联络海内外校友会的纽带。 73 年来,学校一直得到校董会的殷殷关怀,一直得到爱国爱乡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校友的皓皓厚爱。他们资助学校完善现代化教育设备设施,使学校走上现代化办学之路;资助开侨贫困优秀毕业生升读大学,鼓励着代代开侨学子奋发向前,有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开侨中学管理日趋完善科学,拥有一支勤教乐教、爱生奉献的教师队伍,形成爱国、爱校、勤奋、朴实的优良校风。学校以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高举爱生奉献、勤学报国两面旗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设施完备设备先进。拥有:教学楼三幢,分别是方君学蒙惠言教学大楼、伟伦教学大楼、南楼教学大楼,其中 方君学蒙惠言教学大楼,楼高七层,有教室、办公室和多媒体电教室共 57 间,是学校的中心教学大楼,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科教学设备均按国家标准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达到了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标准。实验楼两幢:伟伦科学馆、周润赏科学楼,共有实验室 33 个,仪器设备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计算机 340 多台。图书馆一个:新业堂图书馆藏书达 13 万多册,电子读物 7 万多册,有 60+2 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一间。学生饭堂一个,能同时容纳 2500 人就餐。 投资700 多万元的大礼堂,兼有体育馆、会堂两用功能,室内有木地板篮球场,宽阔的乒乓球室 ( 有 20 张标准比赛球桌 ) 、健身房,为体育课和体育训练提供良好条件。室外新建了 8 个水泥篮球场, 2 个水泥排球场, 8 个水泥羽毛球场,有标准 400m 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 学校实行全寄宿管理,有五幢学生宿舍大楼,共 340 间宿舍,可容纳 3400 位学生住宿,每个宿舍有阳台、冲凉房、卫生间,生活设施设备齐全。 学校注重基础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新生。近年学校高考成绩步步攀升,高考本科入围率平均达 72% 以上,大专以上入围率达 99% ,创出了办学高水平。开侨中学人才辈出,曾培养出邓一飞、吴群卓、陈光远等革命烈士,周天行、谢永宽、黄笃维等著名人物及陈万鹏、陈安球、谭锦濠等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近年高考还培养了邓就庆、谭健豪两位省状元,谢树权江门市状元。每年有一批学生考上清华、复旦、人大、交大等著名大学。 开侨中学创造了骄人的历史和瞩目的今天,她将会团结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开侨中学 位于长沙西郊。民国11年(1922年)着手筹办,以吴在民、谢美祝为募捐专员,向美国、加拿大、南洋、香港等地的开平籍同胞劝捐6年,共筹得港币60万元。民国18年(1929年)2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同年破土动工。民国22年(1933年)秋招生开学。首届招收初中生2班98人。首任校长陈家骥。为保障学校经济来源,校董会将建校余款在香港购置楼房2座,以楼租作为办学经费。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往百合沙朗周氏宗祠、蚬冈、锦湖等地开办。民国37年(1948年)9月,有初中学生7班320人。 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 1966年,全校共有初高中15班,学生700多人。1969年,学校停办,校舍为开平县师范学校和佛山地区师范学校所用。1978年,学校复办,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了校舍,增添了教学设备,充实了师资力量,并列为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列为江门市重点中学。 开侨中学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1980—1985年,华侨、港澳同胞向学校捐款港币174万元、人民币112万元,其中香港同胞利国伟家族捐助港币100万元,兴建了“伟伦科学馆”以及两个游泳池;利国伟、黄仲安捐建女生宿舍大楼1幢;利国伟、胡耀坤捐建教师宿舍大楼1幢;澳门同胞崔德祺、叶汉捐建体育馆1座;司徒辉、陈广就捐赠现代化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一批。1986年。校董会筹款兴建宿舍大楼和膳堂各1座。与此同时,还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面包车、电视机、录像机、电影机、录音机、影印机等物品一批。1986—1987年,美籍华人胡超华硕士志愿回开侨中学任英语教师,并将他一年半的工资收入5400元,加上自捐4600元,设立“胡超华先生英语奖学金”;香港同胞关文清捐资设立“关文清先生奖学金”;吴在民的孙子吴天任及其家人,捐资设立“开侨中学吴在民先生奖学金。1988年新业堂基金会捐港币15万元兴建“新业堂纪念楼”。1991年开平县人民政府拨款45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开侨女生第二宿舍楼”。 1992年利国伟先后捐港币130万元兴建了“伟伦男生宿舍楼”。1992年,学校占地面积6.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教职员109人,学生1480人,其中初中12班774人,高中12班706人。开侨中学多次受到县级以上奖励,其中1988年全省完全中学分类检查,开侨中学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奖励;同年被评为广东省体卫工作先进学校。1991年获江门市“教学工作奖”。
学校始创于1968年8月,前身是新会小冈中学。1982年7月更名为小冈初级中学。1991年9月,学校改名为新会市小冈职中。现名为江门市新会小冈初级中学。2003年6月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
河南初级中学简 我校创办于1978年,于1983年9月改制为职业中学,2007年7月改制为初级中学,2008年1月通过了江门市一级学校评估。3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构建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重点,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创设特色课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伴随着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历届学生的成长,她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秀的传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家长的信赖和学生的热爱,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aaaa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学生1629人;占地面积6279平方米,建筑面积8857.5平方米,配备计算机室4个,多媒体电教室、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以及兴趣活动室各2个,省特级档案室1个,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电子阅览室、软件制作室、校史室、团委室、少先队大队部室、卫生室、地理园和生物园各1个。现有电脑182台,其中教师用机60台、学生用机119台, 31间教室和4个功能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较为充足的设备设施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aaaa学校行政班子共有8人。其中学校级领导4人,中层干部4人。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3人,均为中学一级教师,其中2人研究生结业。中层干部4人,均是中学一级教师,其中3人研究生结业。3位中层干部分别负责学校的政教处、教导处和总务处的工作。 aaaa学校的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培养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会城街道学科带头人4人;本科学历84人,其中正在攻读研究生的教师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aaaa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确立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做银湖之滨一流学校? 创会城教育示范品牌”的办学目标,以河中人具有的“和融竞进”的精神,勇于探索,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勤勉善问,精益求精”的学风,“诲人不倦,精讲高效”的教风,“崇德修身,拼搏向学”的校风,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敢于创新的自主型人才”,逐步形成了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实现了依法治校的管理目标。 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江门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新会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高考成绩二等奖”、“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少年军校”等称号;被评为会城“文明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单位”、 “创建特色学校先进单位”、“教育装备先进单位”、“中考综合成绩第三名”、“八年级综合成绩完职中组第二名”、“课改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选优秀组织奖”、“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
广东省江门市荷塘镇良山学校坐落在广东省江门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荷塘镇三良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荷塘镇早期创办的一所学校,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于1983年开设三良初中,并定为荷塘镇的中心初中,2006年荷塘镇委、镇政府为合整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把两所学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三良学校。并于2007年1月评定为江门市一级学校。三良学校占地26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7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608人,教师28人。学校课室、功能室齐全:有课室26间;有教师办公室、实验室等功能室42间;运动场地充足: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水泥地面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6个,室外乒乓球场1个,室内乒乓球台10张,快乐体育运动场地1个;教学设备完善:有多媒体教学平台20个,电脑室2间(104台),电子阅览室2间(24台),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自然实验室各一间,图书室2间,教师办公电脑38台,建立了校园网并接入江门基础教育网。校园环境优雅:学校布局合理,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化覆盖率75%。学校综合实力强:原来的三良小学、三良初中多年来被评为镇、区的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文艺演出优秀奖,交通安全学校,蓬江区禁毒示范学校,蓬江区安全文明校园、江门市初中教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小学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列,多年获小考成绩优秀奖:初中中考成绩稳获居区的前2名,多年来荣获区中考成绩优秀奖。学校领导班子被评为蓬江区教育系统首批“五好班子”。2008年学校荣获广东省德育教育创新奖。
西初级中学坐落在沙堆圆顶山上,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一所全日制普通初中。1978年开始兴建,1979年11月独立办学。现有教学班21个,学生教职工人数1024人,颇具规模。多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和沙堆镇人民政府对沙西初中十分重视,曾多次莅临调研指导工作倾力投入经费2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成为环境优美、布局和谐、设备先进的农村窗口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高。1999年4月被评为新会区一级学校,2003年12月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鹤山市第一中学是江门市重点中学,创办于1925年,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5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2008年5月,一中更以高分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经报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仅从2005年至今,学校就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多达31次。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多人,专任教师21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江门市首批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共5人、高级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共46人。被誉称为鹤山名胜"南山毓秀"的一中校园,林木葱茏,花繁草茂,蝉鸣鸟唱,风清气爽,校园占地面积182亩,校舍建筑面积75420平方米,学校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组团分布,数十座功能各别的教学楼馆,坐落于坡麓丘顶之上,隐现于碧涛绿浪之中,是一方难觅的满盈墨彩、泛溢书香的求学福地。学校在历任校长特别是在现任校长谭成伟的带领下,大胆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坚持"劳心劳力、达已达人"的办学理念,以"尊师爱生、勤教苦学,艰苦朴素,守纪爱国"的校风为主导,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建立了催人奋进的管理机制,并朝着"规划高起点,设施高标准,管理高水平,教学高质量"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逐步形成了目标超前、激励竞争、科研兴校、质量一流的办学特色。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学校在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等方面挖潜创新,构建了"高效优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及"环境育人+师德表率+文明养成+制度规范"的德育管理模式,成为了江门市体育特色学校和省书法示范名校。在近几年的广东省创新科技大赛中,学生的研究成果共获得15项省级以上的奖励;各类学科竞赛中,有175人获得国家级奖励,316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几年来,该校高考各科的平均分、重点率、本科率、高分层人数均居江门市前茅,年均一半的同学考上了重点本科,90%以上的同学考上本科院校。近几年,该校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单科"状元"。
潮连中心学校的前身是潮连中学,创办于1977年,原址潮连蟹山。2000年9月,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下,潮连港澳乡亲及各界有识之士慷慨捐资,选址潮连青年公路52号建成一所新校,并于2004年9月实施并校,形成现时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更名为“江门市蓬江区潮连中心学校”。
荷塘镇篁湾初级中学 始建于1年1/月,位于广东省新会市荷塘镇篁湾村, 是一所从事中学教育,自建校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不断发展。 学校现有职工人数46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