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中学是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的一所县属普通初级中学,位于乳源县大桥镇,创建于1965年,其前身是大桥农业中学,1969年更名为大桥中学。2009年春季,获香港欧晖集团远东有限公司捐助而更名为“大桥欧晖中学”。目前,学校设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为1200余人,其中内宿生人数为800多人,教职工87人。学校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目前,学校设有21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后勤保障有力。学校占地面积30719.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0.4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8291.45平方米有课室21个,功能场室18个,学生宿舍3幢。校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各有所属而又和谐统一,校园环境洁净宜人。
1944年,珠玑中学创办,原校址在珠玑古巷沙角何姓旧址。1945年春,学校迁往邓坊苟石。 1945年8月,抗日胜利,又从邓坊苟石搬回珠玑沙角原址。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被国民党政府下令停办。1957年9月,又在珠玑沙角原校址复办珠玑中学。1960年,珠玑中学并入湖口中学。1964年秋复办,校址仍在洋湖沙角。1968年秋开办了高中班。1972年9月,珠中又从南山搬入珠玑龙门圩(现在的珠玑小学),与社办的五·七中学合并,校名仍然为“珠玑中学”。1975年,学校走所谓的“开门办学”的道路,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开办了学校农场。1982年4月杨康华副省长到珠玑中学视察。1983年秋,学校开始停办高中。1984年秋以后成为初级中学。1987年8月,杨康华副省长再次视察了珠玑中学。1987年1月,韶关教育工作会议在南雄召开,珠玑中学作为会议现场参观点之一,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1995年,学校隆重举行51周年校庆。1999年,香港铭源基金主席何铭思,捐资30万在老校址兴建了“珠玑楼”,并把珠玑中学列入了一年一度的奖教奖学计划。后(2006年)又捐资100万兴建了现在的“铭源楼”。2003年,学校被评为南雄市一级学校。2005年,学校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2007年8月,珠玑中学和珠玑中心小学互换。搬入新校址。2008年9月,珠玑中学和梅岭中学成功合并。2009年4月,香港稻香集团主席钟伟平先生捐资50万人民币装修钟伟平综合大楼。2009年5月,原韶关政协主席卢道平先生捐资50万人民币装修卢道平教学大楼,并改名为“道平楼”。学校目前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校有26个教学班:初一级9个班,初二级9个班,初三级8个班。在校学生1477人。有专任教师108人,其中,教师党员39人(占36℅);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82人;拥有本科学历人数达76人,专科学历28人,学历达标率达96.%,各专业的教师配备较全。2005年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新校园占地总面积6126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39.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2171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4.14平方米。新校园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合理分开。拥有一栋食堂、宿舍综合大楼,一栋具有现代化设备、多功能的 “铭源楼”(里面有多媒体厅,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准备室,学生、老师电脑室等),一栋有31间教室(含教师办公室)的教学楼,一栋领导办公、资料打印等的道平楼,及含有图书馆阅览室,美术室、艺术室等多功能钟伟平综合大楼;再加上原珠玑小学已有的教师办公大楼(现教师集体宿舍大楼)、两栋教师家属住宿楼。教育教学条件基本完备,学校已初具现代办学规模。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创办于一九八九年九月,是一所公办高级中学,韶关市一级学校、市绿色学校。学校面积56000m2。06年拥有48个教学班。有五十多间多媒体课室和一个400米运动场(运动场与教学区分离)。 校训:尊师、爱生、勤勉、自强、务实、创新 建校18年来,凭其"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科学的管理"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教学环境 曲江一中坐落在马坝马鞍山脚下,环境幽雅,校园内建筑错落有致,虽密而不狭,配套实施比较完善,拥有男女生宿舍,能容纳三四千人同时住宿,校方严格管理,务实教学。 学校内有 教学楼一栋楼体有四曾高能容纳十八到二十个班,坐南面北,每天早上,朝阳斜照在教学楼正面,琅琅书声和着朝阳散发着勃勃生气。教学楼的教室一般作为毕业班,教室内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楼左后方与综合楼相连,由侧与教研楼相连,为高三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一楼较多蚊虫,原因是楼后与地面相差两三米,并且种有草 综合楼一栋楼体高六层,一二楼为校务用楼,校长办公室在二楼与副校长办公室、教务室相连。一楼左边为教导处,右边是多媒体教室,教室能容纳两三百人。多媒体教室与校医室相连三楼以上为高一新生教室(高一的学生挺幸福的) 教研楼一栋高七曾,设有多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并有音乐室两和计算机机房,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的关系,实验设备较为陈旧。 住宿环境 有男生宿舍两栋均为五层,一层有十间宿舍,每间宿舍大约容纳12人,均带厕所及冲凉房,楼顶建有热水设备,但阴天特别是连续阴天,兼且在冷天就会比较麻烦。内有监控设备,但还是请入学的同学小心自己 的随身财物。并且会在十一点后停电,若有夜盲的同学自备手电,又因为学校禁止学生用电,所以手机、mp3这类用电器还是不要带的好。像现在这个季节可能会遭遇连续南风天,衣服一个星期不干是常事,学校无相关设备,望同学多自备贴身衣物。 女生宿舍与饭堂为一体楼,楼高7层,一层为体育教学楼,内有羽毛球场。二楼及三楼均是饭堂,饭堂内均设有小买部。可以代充手机电池(又可以带手机了,不过可能会有牵羊现象,还是不带的好)一体楼完工于04年,比较新,宿舍环境也不错,夜间也无停电一说,但是禁止男生参观。 注意的是:宿舍会在十一点关门,早上、中午会在上课后关门,需要回去拿东西的要有班主任签名才可以放行。要是中午休息过头了,可能会存在被关在里边的危险,要是遇上政教主任的话会很麻烦的, 运动场所 校内拥有篮球场三个,造于04-05年。校工篮球场两个,比较旧。羽毛球场两个,乒乓球台六张(固定)在马鞍山脚足球场2个。中午可能会有禁止运动的规定,请爱好运动的同学择机而行 下午去爬爬山是可以经常实现的 学校地址 马坝镇环山北路33号 正校门在马坝往韶关路段入韶钢路段对面,后门位于马鞍山下,所谓开门见山,环山路在马坝往韶关路段过了体育馆,烈士陵园,下的十字路
乌迳中学创办于1958年,原地址设在乌迳医院宿舍楼区,始称为乌迳公社乌迳小学初中部。1959年迁至现今雄信公路旁。1968年高中开始招生,成为当时南雄市上片地区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易名为“燎原中学”。1989年高中改制为职业高中,1990年升格为科级单位,1999年被评定为南雄市一级学校,2004年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顿岗中学。位于离顿岗墟500米的西边。在澄江河西侧。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约八公里的始兴顿岗中心镇,东临省道S244线。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创办历程】 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前身为民族小学,创办于1982年,对经考试择优录取的瑶族学生设“三管班”,由政府拨款管吃、管宿、管学习。1998年秋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县民族实验学校,增设初中,扩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力度。随着学校不断发展,200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择址新建民族实验学校。2007年秋搬入新校园。 【基本情况】 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少数民族全寄宿制学校。现有四至九年级共2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四至六年级8个班,初中七至九年级21个班;共有学生1251人。全校学生统一在校住宿,免除学杂费及住宿费,每生每月只交80元伙食费,其余由政府补助和学校自筹解决。学生大都是乳源东坪、游溪、必背等瑶族乡镇及各迁移点的少数民族学生,还有少数因布局调整撤并的汉族学生。瑶、畲、汉族师生共存,构成了我县民族团结的一个教育基地。 【设施建设】 新民族实验学校位于县城南环中路,学校占地面积121409平方米(近200亩),其中含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2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544平方米。新建大楼8栋,其中教学楼2栋共有教室30间,学生宿舍3栋共有宿舍180间,综合实验楼、学生食堂、教师工作用房各1栋。实验楼含有各种功能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电脑室、舞蹈室、音乐室、多媒体室、美术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以及未完善设备建设的综合实践实验室、学生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是我县校园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良好的少数民族教育窗口学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任校长王四清。全校教职工157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后勤各类管理职工38人。1998年至今,有40多人被评为市县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多人次在省、市、县教育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中获得奖励。 【办学理念】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是县直属的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它肩负着为乳源少数民族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办学目标。学校根据近年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挖掘民族传统,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大胆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特长”的少数民族学生。 【办学特色】 围绕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学校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在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刺绣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民族特长,开设了瑶族山歌、竹杆舞、刺绣、腰鼓、长鼓操,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押加、高脚、蹴球、陀螺等特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至少一项民族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学校重科研,先后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中的综合开发》、《民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性研究》等县级、省级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编写了《瑶族生活中的数学》、《乳源瑶族文化教育》、《瑶山生活与物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瑶族刺绣》、《瑶族历史与民俗风情》、《瑶族民歌走进课堂》、《瑶族民间故事赏读》等符合学生生活的特色校本课本。 2008年,学校提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教学目标,学习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模式,打破常规课堂,在全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秋,学校成为中国教师培训基地中国名校共同体成员校之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快乐学习,智能并进,幸福成长,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推动学校向特色教育的优质化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特色课堂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 【办学成果】 民族实验学校办学以来,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迁校三年来成绩更是喜人。2007年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2009年被评为市“绿色学校”;2010年被评为市“安全文明校园”。初中毕业班升学率逐年提高,而瑶汉族学生升中录取分数线的差距不断缩小;2007年赵路明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创造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的新亮点。在艺体方面, 2007年获得县中小学生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小学组团体冠军;参加市“英东杯”文艺汇演荣获乳源赛区声乐类第一名,获市二等奖。2008年,《瑶族鼓舞》在韶关市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得市二等奖;瑶族歌舞《依刚,依刚》参加市“英东杯”文艺比赛荣获一等奖。2009年,瑶族山歌《亲人来到咱瑶寨》获“英东杯”文艺比赛荣获一等奖,并被邀请到广州参加广州市地方人大成立三十周年文艺晚会汇报演出。2010年女教职工在全县教育系统篮球赛中荣获冠军。 【未来展望】 创办新的民族实验学校,极大地改善我县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全县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享受跟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权利,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展望未来,新民族实验学校将继续以创建“有特色的优质的民族实验学校”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传承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力争在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树立自己的优势和品牌,力争把新民族实验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少数民族教育一流的窗口学校。
云岩中学创办于1965年,原名云岩林业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装备了一间60+2的电脑室,一间生化实验室,一间物理实验室,仪器配备达二类标准,图书阅览室藏书达二万余册,一间180个位的多媒体教室,有200米环形跑道和两个标准篮球场地。拥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760人(其中住宿生423人,占58.8%)
广东省韶关市墨江中学创办于1959年4月,以始兴人民的母亲河——墨江命名。创办时,由沈所、顿岗、城南三间中心小学的各一个初中班组成,校名为“始兴公社第一中学”。1960年始兴县恢复建制后,易名为始兴县墨江中学。“文革”时,学校改名为“红卫中学”。1972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6年,红卫中学从原校址观音坝搬迁至现在校址。1979年,红卫中学复名为墨江中学。1996年,墨江中学被评为县一级学校,1998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博览》。2004年5月,墨江中学顺利通过韶关市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学校位于县城中心,墨江河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校园占地面积37690平方米,建筑面积30417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超过2500人,为始兴县最大的一间普通完全中学。 墨江中学于1976年搬入现址后,一直加强校园建设。特别是1990年以后,学校加大了校园建设力度,加快了校园建设步伐。1993年在校内建教师住房3幢36套。1999年在校内再建教师住房一幢36套,基本实现了“教者有其居”的目标。从1995年至2003年,学校先后建成一幢31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一幢近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幢18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一幢8060平方米的图书综合大楼,改建了两幢共32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实验大楼内有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实验室两间、多媒体电脑室各三间,电子琴室、钢琴室各一间。电教平台及其他电教设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全校师生牢记“严、勤、搏、爱”的校训,发扬“尊师爱校,奋发向上”的校风,不断开拓进取,经过40多年的努力,学校发展成为始兴县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终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运用”的能力,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德育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团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团委多次被评为韶关市先进团委。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科技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加强体育教学,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学校每学年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发展学生特长,培养了大量体育尖子,形成“全面发展,能力为主,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现为韶关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 1979年学校成为恢复高考后县内最早受韶关市表彰的高考先进单位。在四十多年的办学中,墨江中学为始兴人民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二十多年来,墨江中学向各级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大中专生3000多人,朱熹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朱熹平现为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003年,初中数理化竞赛居全韶关市八县之首,初中升学各项指标名列全县第一。2003年,江发西同学以798分的高考总分名列全县第一、全韶关市第八,创始兴县高考总分最新纪录。学校也先后获得“韶关市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广东省地理园辅助教学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目前,墨江中学正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力求办成“家长放心、学生成才、社会赞誉”的令始兴人民信赖的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