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小学建校于1953年,占地6314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434人;教师70人,教师普通话合格率为100%,三笔字合格率达100%,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占 87 %,高级教师占39%,教师曾或全国级表彰的有3人,省级表彰的有3人,市级表彰的有11人,区级表彰的有43人。学校环境优美,树木葱郁,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学校配备有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开辟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音乐室、陶艺室、实验室等10个专用教室。2005年接入宽带网,实现了全校各班各室的联网。师生可通过互联网漫游,共享国内外资源。具有浓厚的育人氛围。学生逐年递增,成为太慈桥片区最大的一所小学。从2005年,学校以《整合教育网络资源,优化学校教学模式的问题思考》、《学习效能与学业成绩提高的策略》为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十五”期间,两课题分别在中央教科所、西南师范大学立项。全校有37%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教师因此获奖6个、获奖及发表论文达67篇,其中全国级3篇。教师获得了专业化发展,在南明区第十一届“南明之春”教学比武中参赛教师人人获奖,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
云关民族小学座落在山青水秀的云关乡云关村境内,距贵阳市中心约六公里,是南明区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9月1日,命名为“云关小学”,隶属南明区朝阳公社领导。当时学校占地面积84平方米,设1-6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共79人,教师由公社选派,倪秀琴老师担任校长。由于时代变化,学校有了较大发展。 1994年3月,由区、乡、村三级政府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了校舍。新建学校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教学楼三层共21间教室,校园内设有环形跑道,篮球场、花池等设施。学校校舍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关小学地处民族聚居的地区,历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根据学校的所处地区,生源情况,发展状况,1994年9月,经南明区政府批准,将云关小学改为南明区云关民族小学,是南明区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学校现由林智秀担任校长,童宁担任副校长,龙国秋担任教导主任。云关民族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全校人数的50%左右,多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少数民族教师有4人,占全校教师的27%,作为民族教育阵地的民族小学在2001年4月被确定为区域性整改实验小学,经过全校教师的讨论、调研,确立了以“民族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整改课题,旨在使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能够大放光彩,让学生们在民族艺术教育中感受到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人性得到复归。学校在改革试验方案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课题的涵盖面过于广泛,缺乏一个中心点来带动整个方案系统、有效地运转,2003年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特从整改课题中细化出两个项目:民族舞蹈和苗族刺绣,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课题,想以次为中心带动全校整改方案的全盘实施。2004年9月,在南明区民宗局的牵头带领下,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引进了该校,并举行了隆重的“弘扬民族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体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2003年9月民族舞蹈和苗族刺绣作为学校校本课程正式进入了教学课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铺开,孩子们也能在学校里感受到了本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2004年10月民族体育项目“打陀螺”同样以校本课程走进学生课堂,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体育课中专门有一节是上打陀螺的课。同时,在每周二的课外兴趣活动时间,还能看到民族舞蹈、苗族刺绣、打陀螺等专业小组训练的身影。担任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都是出自本校的少数民族教师。最初教授民族舞蹈的王友明老师作为文艺骨干曾在云关乡政府文化站分管文艺工作多年,曾获贵州省少数民族鼓舞二等奖,自编自导的《猎操舞》荣获贵阳市少数民族运动会文艺表演二等奖,他还拥有屡次参加民族体育打陀螺比赛的优良成绩和丰富的带队作战经验,后来由贵大艺校毕业的王道勇接任民族舞蹈教学后,王友明又成为打陀螺的专业教师。苗族刺绣的教师刘培珍从7岁就开始学习苗族刺绣,做过围腰、头帕、苗家手帕、甚至手工完成了好几套少数民族服装,后学校又自筹资金专门从云关村村寨聘请到一位苗族刺绣能手,每星期来校为学生上课。2006年9月,在南明区民宗局的再次牵引下,又将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民歌”引进学校,同样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走进课堂,教师自编自创民歌,学生们又开始学唱起了民歌。同年10月,学校在“民族文化活动月”里筹备了一次集苗族刺绣、民族舞蹈、打陀螺、唱民歌、自编校本教材(打陀螺和民歌)、自做文化展版等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现场刺绣,吹起了芦笙,敲起了竹竿,唱起了淳朴的民歌,跳起了优美的民族舞蹈、并展示了精彩的打陀螺表演。当天多家媒体来到了现场,后来此次活动相继在贵州5台、贵州6台播出,贵阳晚报、贵州民族报、少年时代报也报道此事,贵州商报的大版篇幅不仅有记者报道活动的新闻,还刊登了该校一位教师记录活动始末以及感受的教师手记民族文化不仅在校内开展的热热闹闹,还把它延伸到了校外。2006年年底,该校师生和武警贵州总队训练基地的700多名官兵一起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军民情似海共浇民族花”的警民联欢会,给战士们带去的《板凳舞》、《猎操》、《鼓舞》使他们领略到了浓重的民族韵味,师生们自创的《敬酒歌》、双方领导手牵手共同跳起的竹竿舞让晚会达到了高潮。目前为止,该校学生对打陀螺已经比较熟练,不仅能在民宗局后来引进的几所学校里做打陀螺示范表演,朱福兵同学还在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南明区万人陀螺竞赛中获得个人第三的好成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也能跳上几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尤其是学生们的舞蹈《猎操》、《板凳舞》不仅参加了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南明区云关乡的选拔赛获组织奖,还被贵阳电视台邀请参加六一儿童晚会的现场拍摄,并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全部播出,六月底又参加了云关乡“七一”清凉一夏布依歌会的演出,获得了好评;该校学生在专业民歌教师每星期一节民歌课的引领下,随意就可以唱起民歌,还会自己创编民歌来唱,2008年4月贵阳电视台吴娟记者专门到我校来拍摄民歌进校园的素材,在该台的“童心无限”栏目播放了4分钟;高年级的女生大部分都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叉纱”、“梭纱”的刺绣方法绣出栩栩如生的小鸟、苗家花朵等图案。云关民族小学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挖掘本土的民族特色,大力开展好苗族舞蹈、民族刺绣、打陀螺、学唱民歌等校本课程,使孩子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能学到民族文化传统,感受到民族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孩子们人性得到全面的复归。在新课程改革的曲折道路上,在民族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鲜花大道上,云关民族小学摸索到了学校前进发展的方向。仅仅只是2007年上半年,该校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就接受了省、市、区民宗局领导的检查,区人大的调研以及中央民族报社、贵州民族报社记者的采访。在2006年5月,云关民族小学获得了南明区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关民族小学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进,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办学水平越来越高,近几年中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现在学校共有教师15人,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4人,其中教育硕士有1人,中专学历有1人。目前,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乘风破浪,迈步前进。云关民族小学自建校以来,为社会、为国家、为本乡本土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如学校的林智秀校长、林智臣校长、金素琴等老师,都是该校毕业的学生,96届毕业生张金同学考取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可谓桃李满天下。
河滨小学创建于1940年,位于迎宾大道遵义路中段,是南明区一所窗口学校。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1339名学生。学校高级教师有21人,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50%,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以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建有一流的多功能教室、微机室、自然实验室、自然陈列室、音乐室等。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党政齐抓共管,坚持“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质量求生存、创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狠抓教学改革,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自我”之路。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连续几年获办学水平一等奖,德育工作优秀单位,贵阳市红领布示范学校和自然实验室评估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近两年,教师200余人次,学生30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区的奖励和表彰。优秀教师脱颖而出,2名教师获省骨干教师称号,10名中青年教师获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型学校。
近二十年来,日本、法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尼、英国等国家的同行纷纷到我校参观交流,我校的管理者先后到德国、丹麦、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英国出访,在访问中我们把“甲秀元素”介绍给了兄弟学校,借助交流我们也学到了兄弟学校一些做法。四、学校的特色: 我校以书法为特色,在校园内外,都能看到我们的师生的书法作品,在校内处处彰显我们的书法特色;我校的第二特色是民族民间艺术-----屯堡地戏面具的学习与制作,在我校的教学楼道、楼梯间这一特色得以彰显。五、学校近况------建立学区、优质辐射 风雨兼程,甲秀小学积淀了七十多年的历史,今天的甲秀小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9月,甲秀小学在党支部及行政班子的领导下,根据市、区教育局“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校校间教育差距”的指示精神,本着“从长着计,共同提高,全面发展”的原则,实现了甲秀学区化建设的布局调整和学区五统一管理模式。 甲秀小学学区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校区:4—6年级,20个教学班,学生1175人; 第二校区:1—2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769人; 第三校区:3年级和4—6年级部分班级,13个教学班,学生577人。 学区化建设缓解了甲秀小学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拥挤和专用教室不足的现象,也更好地解决了其他学校生源不足,部分家长择校的问题。在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得以实现。 甲秀小学现有教师131人,其中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有57人,获得大专学历的教师有60人。教师队伍中副高级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49人;甲秀小学有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区级骨干教师9人。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把计算机及校园网络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将10M光纤引进校园,校区间通过光纤相连,在校园里布下两百多个信息点,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现在,我校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台式电脑约175台,笔记本电脑102台。每个班级都实现了班班通,配备有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音响等设备。班班通工程与校园网连接,满足了学校对数字语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的传输需求,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建设经济、适用、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是我校发展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六、学校发展 学校以“在甲秀学习六年,为孩子一生奠基,对国家未来负责”为基本思路;以坚持把学校办成“四高”,与国际接轨享誉全球的一流学校为目标;以“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坚持务实求真求善求美”为学校精神引领;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我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乐园。 1、学校:建成示范一方、美誉全省、影响全国的一流学校。 2、教师:“长板先行,短板增值,间隙加密”的教师发展策略,努力实现“四高”(高效率、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 3、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的责任。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素质教育十种能力培养:会自理、会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会创作一幅画、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会办一张手抄报、会写调查报告、会动手做手工或小制作、会唱一首音准的儿童歌曲、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3)有一技之长,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位于贵阳市东南方向的南明区冶金路20号,学校育人环境美丽整洁、精心布置、设施齐全、;领导班子开拓进取,教师队伍团结奋斗,学校管理规范严谨,教育教学求实创新,和谐发展,让人感到这里是学习的乐园,育人的摇篮。 该校1959年创办,其前身是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子弟小学(简称贵钢小学)2000年9月归属政府,命名为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她是一所拥有26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74名教职工的大型学校。 南明实验小学从1993年起,作为贵阳市首批整改实验学校,大胆进行教育科研,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是该校的特色。目前进行的各项科研有:“中国大成美育研究实验”,“元心理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中小学学生衔接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口风琴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正申报“全国写字实验校”和“科普示范校”。 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冶金路20号
贵阳市市北小学地处中华北路229,东临中华北路,西临贵阳市体委训练馆,南靠市文化局宿舍,北靠国泰商场。 本校建于1946年,由当时军阀杨森创办,名为市北小学。1950年解放贵阳后,由政府接管,由田滋惠任校长。仍用“市北小学”名,校舍是由旧庙“宣言宫”改成。1969年由政府拆除庙宇,新建成现在的砖混结构的三层教学楼。1999年有高级教师18人,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14人,教职工41人,现任校长张炼、支部书记曾宪碧。学校占地面积53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38平方米,有专用教室18间,办公室10个, 1988年将原旱厕改为现在的水冲式。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讲话精神,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专门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多年来,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的合格学生。随着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实施“发挥主体功能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案中,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到调整课堂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广大中青年教师从小处做起,勤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学校基本情况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办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学校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归属云岩区教育局,并于2004年10月29日更名为贵阳市双语实验小学。学校从1959年建校至今,有着47年的悠久历史。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黔灵山旁,是云岩区一类小学。要在众多的小学中脱颖而出,自立于一流小学之林,就必须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办出学校特色。因此,学校在思考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时,坚持以创建贵阳市标准化一类小学、贵阳市名校为目标,明确了“育名师、创特色、办精品”的办学理念,确定了“三高”办学目标(即高质量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树立了“双语特色,优质教育”的办学宗旨。现学校占地4684.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建筑面积4259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3.95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75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0.696平方米)。学校设有电子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教室22间。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1084人,在岗教职工5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名师2人,区级骨干培训对象2人。46年来,学校在特色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硬件办学条件、社会影响力上均有较强优势。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艺术教育名校“、“全国写字实验基地”、“贵州省红领巾示范学校”、连续20年成都铁路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贵阳市五好学校”等殊荣。二、近年来学校取得的主要成绩1、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育名师、创特色、办精品”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我校领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独特优势。2004年,学校争取铁路分局经费支持,投入138万余元建成了数字化网络校园。建成27间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三网(因特网、电视网、广播网)进课堂。学校有计算机133台,2间计算机房(其中大机房60台电脑,保证学生人手一机,电子阅览室28台电脑,供教师电子备课和网上阅读)。学校建成校园网站www.besg.cn,3个网络资源库,20个班级网页,20个教师个人主页,给全校师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崭新的交流方式,也为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件随点随用,真正实现了“身在校园内,眼望全世界”。学校启动了浙大“校校通”办公软件系统,对教师档案,学生学籍、教师课务安排、后勤等各项工作实行办公系统自动化管理。我校计算机组教师和成都理工大学文锋软件开发部合作开发出图书管理软件和电子图书馆软件,对我校图书室17000余册图书进行网络管理,提供电子图书4000余册,供师生网上阅读,方便快捷。实现教育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改革。我校把信息技术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星澜多媒体网络软件,对教师端计算机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了多媒体设备对教学的全面服务。老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直观、形象、化静为动、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我校教师100%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中青年教师100%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2004年9月小继教信息技术考核,我校45名参考教师100%优秀,在全区是唯一一所获得全优的学校,受到云岩区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的一致好评。2005年4月,我校首批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被云岩区教育局推荐参加了贵阳市“班班通”课题研究工作。2、加强教改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学校坚持“三高”办学目标即“高质量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从2002年~2005年,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校师生在市级以上获奖、发表论文1153人次。其中教师市级以上获奖、发表论文共147人次(国家级88人次,省级21人次,市级38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市级以上获奖1006人次(国家级907人次,省级83人次,市级16人次)。近几年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已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已经结题的国家级课题两个。其中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课题《构建学校新型课堂教学和管理评价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实验研究》获贵阳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市教科所一等奖。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顺利结题,全校34名实验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案例分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其中两篇选登在全国发行的刊物《教育教学案例》一书中。目前学校正在研究的国家级德育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1个,教师个人课题17个。学校领导和教师100%都参加了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变问题为课题,培养了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我校省级骨干教师石伶,云岩区教育名师王敏、农瑛,市级课题先进个人张效婷、张瑾,区级骨干教师张金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勇挑重担,成了教学科研的领头雁,学校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成绩在云岩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3、重视艺术教育启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1985年开始,学校创办了“火车头艺术团”,开设课外兴趣活动班20余个,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种类齐全,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五彩的天地。艺术团全部外聘省市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教师,对孩子们进行艺术熏陶,增长其才干,学校舞蹈队,合唱团、军乐团在各类比赛中屡次获奖,小有名气。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5月,我校首届少儿艺术节就全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取得的优异成绩。2005年学校编排的舞蹈《共产主义接班人》,荣获云岩区首届红领巾艺术节银奖,并被指定为贵州省电视台“六一”晚会的开场节目。多年来,学校为北京广播学院、中央民族艺术学院附中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现我校学生已在书法、绘画等多个项目上获得国际、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3000余个。由于成绩斐然,我校被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名校”。三、创双语办学特色,育开放型人才。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越来越相信:未来,人们将在一个双语的世界。掌握双语或者多语的人,无论是在外交、文化、经贸,还是在其他国际场所,都能够在第一时刻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积极参与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都不同程度地在本国的各级学校开展双语教育,加快培养双语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的步伐,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加入WTO,精通英语已成为我们通向世界的桥梁,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为培养这类高素质的双语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时代的号角,吹响了双语教育教学实验的步伐。在政府的支持下,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定位,我校借鉴上海、成都等城市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宝贵经验,努力致力于英汉双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和优化了课程设置,在全校范围内增加了英语的课时数。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均开设3—4节英语课,每天15分钟英语早读。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中增加英语输出量。通过播放英语动画片、英语歌曲、学生与老师的游戏互动等方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 “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属于典型的“聋哑英语”的现状,我校英语组教师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着手,为学生编排丰富多彩的音乐剧、英语小品,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互动。学校多次组织英语大型汇报演出,校内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学校网络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现场直播,音像同步传送到各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与展示的机会,学生的英语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强,语音语调纯正,英语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贵州省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许多家长慕名而来,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读,我校生源逐年上升,社会反响好。2003年5月,我校三(1)班学生赴北京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情景剧竞赛荣获一等奖。2005年5月,我校六(3)班学生表演的英语剧《魔力》在云岩区首届红领巾艺术节汇演中获金奖。2005年6月,在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学生有11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4人,获奖率列全区第一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学校在走廊、过道、墙面、教室等显眼处张贴英汉双语的名言、警句。各班级教室外有英语学习园地,展示学生自己的英语文章、优秀作业,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英语就在他的身边,他的眼前,凸显了学校的双语办学特色。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校将努力探求双语教育教学的手段、途径,以双语特色办学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促学生全面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贵阳市双语实验小学全体教职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将继续沿着“育名师、创特色、办精品”的办学理念,坚持“三高”办学目标(高质量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续写亮丽风景,再谱华美乐章,向着贵阳市标准化一类小学和教育现代化的市级名校目标迈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