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第三中学校 委 会 成 员党支部书记 校长 王德书承德市第三中学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教育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教学的新模式,推行“六步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推进了“立体互动,多步进行”自主学习模式的进程。 该校推行的“六步教学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的自主训练,使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六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激发欲望,自学感悟,质疑交流,例题引领,互测互评,反馈训练。 激发欲望,就是教师要根据当堂知识需要,精心创设知识情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故事等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打开快乐之门;自学感悟,是指在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自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感知内容,理顺要点,发现问题,确定疑难,为将要进行的交流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质疑交流,是指对自学过程中发现总结出自己不清晰的问题,选定身边的同学进行质疑交流讨论,理清知识的关键问题,分别和其他学习小组人员交叉讨论,直至基本解决疑难问题;例题引领,是指在同学们对当堂的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要向同学们提供一道最基本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和同学们共同完成,在解题过程中重在让学生们理解问题与条件的关系,要让大家知道变换条件会形成一个个新的问题;互测互评,即在例题引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理解编题,然后同学之间交换做题并互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反馈训练,即为了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同学们较为系统地掌握当堂所学知识,教师向同学们提供一组较为系统的练习检测题,并注意对做题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指导。“六步教学法”实现了立体互动、多步进行的自主教学模式,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
承德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60亩,是双滦区直属初中。建校50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现服务于两镇(滦河镇、偏桥子镇)两乡(陈栅子乡、西地乡)一街道(钢城街道)。50多年来,在历届班子和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承德市同类同级中学中的佼佼者。承德市第四中学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实习基地、承德市卫生先进单位、双滦区安全学校。2006年中考,全区500分以上104人中有承德市第四中学52人,苏汉阳同学以577分的成绩名列承德市第四名、双滦区第一名。2007年中考全区500分以上10名承德市第四中学占了9名,前四名均为承德市第四中学学生,于乐同学以521分成为全区中考状元。2008年、2009年中考均超额完成区定高分任务。2010年中考500分以上113人,超额完成区定高分任务。承德市第四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379人,在编教职工 136人,专任教师1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7人,中学一级教师66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95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6人,市级拔尖人才1人,市区级名师1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15人。承德市第四中学承担省课题1个,承德市课题19个;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奖励22人,公开发表或获得奖励论文33篇。承德市第四中学现有400米环形操场,200余平米冲水厕所, 3400平方米的综合楼及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现有1个艺术教室、2个师生阅览室、2个计算机教室、5个标准理化生实验室、36个多媒体教室。在双滦区率先实现了班班多媒体教学。各类教学仪器及设备完整齐全,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类初中的标准。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2010年实现住宅楼与校园的分离,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安装了节能照明灯具,从而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保障了校园安全。承德市第四中学领导班子重视学校发展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谋划学校发展。学校提出以“仁”立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的发展目标,将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凝结成“爱岗、 敬业、团结、 奉献” 的四中精神,形成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承德市第四中学教学管理:加强以备讲批辅考为主要内容的过程管理,推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突出教学实绩在年度考核中的作用,强化终端考核的评价功能。注重人文关怀,将和谐教育、兴趣培养、课外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以制度保证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生、家庭、社会满意的教师。承德市第四中学学生管理: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即“三生”教育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规范、健康、全面成长。强化激励功能,对取得优异成绩且品德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关爱住宿生,住宿生晚自习实施“家教式”免费辅导,由任课教师负责住宿年的晚自习管理,有针对性地对住宿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对住宿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宿舍值班实施双岗管理;住宿生生活费执行双滦区最低标准,对贫困住宿生予以生活补助。多方面争取资金,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不让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产生顾虑。凸显特色全面发展,每学年都以 “艺术节”为主线组织运动会、演讲、朗读、篮球、象棋、合唱、声乐、书画、摄影等赛事,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促进个性发展,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生活等思想内涵得以提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增长才干,增强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今,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带领全体教职工发扬敢立潮头的精神,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奋进!
承德市民族中学,位于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风景区,始建于1967年,是一所少数民族学生较为集中的初级中学。在校教学班48个,在籍学生2850名,其中回、蒙、满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1%,教职工208名,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民族中学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五个,仪器室和准备室四个,藏书室两个,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卫生室、体育器材室各一个,微机室两个。 学校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科学治校、管理规范,教师敬业乐教,教学质量高,校园环境优美,实验教学设备齐全。学校以“三个全面、一个发展、一个特色”为该校的办学方向,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增加师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改实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实施青年教师的“成才工程”和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提出“学校创文明之校,教师为文明之师,学生做文明之生”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市一流水平。 该校积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连续九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4年获省“教学管理优秀学校”,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市、区德育先进学校、德育示范校;文艺节目获河北省二等奖,美术作品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奖励;学校体育运动取得区“五连冠”的佳绩,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的殊荣,1998年又获省输送体育人才的荣誉。多年来,在各项竞赛中,成绩显著,多次获奖,2000—2003年全国中学英语能力竞赛中有60人获一等奖;“天原杯”全国化学竞赛中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物理竞赛中有4人获全国一等奖,2001年“TI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多人获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数奥竞赛中,全市八县三区有22名获一等奖,该校有18名同学荣获一等奖。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实施课堂改革,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市一流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信赖。
承德市第五中学建于1956年,毗邻避暑山庄,位于西大街路北112号,是西大街区域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办学思想先进,与时俱进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秉承着“以校为本,学以致用,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突出“礼仪育人,科技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从根本上打造学校,力争一流。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学历高、业务精、素质过硬、敬业精神强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75名,其中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35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64人,他们多次在省、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佳绩,成为五中腾飞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学条件先进,环境宜人,学校占地面积10323平方米,原有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各一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8年9月已投入使用,新楼配置了城市初中一类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更新了语音室、微机室,学校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最令人瞩目的是学校为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在承德市初级中学中率先实现“班班通”多媒体电化教学。承德五中是一个充满博爱之心的学校,关心、爱心、耐心、细心、精心是学校的传统。学校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每周有固定的主题班会,国旗教育有声有色;每月有固定的主题活动,目的明确;校园之星评选,树立楷模,效果显著;每月一期手抄报,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学校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组织了体育业训队,美术兴趣小组等,每学期在校内开展硬笔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歌舞比赛,作文展览,诗歌朗诵,故事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