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创建于1956年,初名为“郑州市第一完中”,是郑州市重点完全中学、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国家级绿色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全国首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新中国60年―中国教育巡礼展示单位,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学校现有办学规模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4000人,教职工260人。五十年风雨沧桑,铸就名校峥嵘辉煌。我们承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现代一流水准的意识向社会、向社区奉献一流的教育。忠实履行“家长的信任是学校的生命,社会的满意是学校的成功”的办学使命,坚定不移地捍卫“校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已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校文化为内涵,理性彰显名校风范。自我设计:构建完善的以人为本、文化治校的办学理论体系,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使学校的教育特征和优势进一步明显,品牌效力进一步形成,办学形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十九中,清新美丽,品质卓越,旗帜亮丽,与众不同。开放性、创新性、示范性,很精致、有特色、是品牌。典雅,精致——凡是走近过她的人,无不对她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绿色、亮丽、如画,十九中的校园像一个花园。强烈的人文气息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大红的中国结,翻飞的蝴蝶雕塑,诺贝尔实验室,阳光花园里灵动的校园故事……都用无声的语言对人诉说着什么。学校确立“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以美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校园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校也办开心词典,数学擂台赛让数学深入人心;国旗下双语演讲的主持、升旗、演讲全部交给学生进行;学校田径运动会由学生担任裁判;《校园风》、《春夏秋冬》各种校园刊物、班级小报闪动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的十八岁——学校成人宣誓仪式教育活动方案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确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核心、毕业年级为重心”的教学主导思想,开展双语教学、分层次教学、反思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改革。按照“开放选调、扩充储备、择优聘任、确保一线、注重提高、加快优化”的方针使教师队伍建设动态化;加强校本培训,改进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主体参与,让课堂成为求知的天堂。学校中招成绩连续多年在郑州市名列前茅,高考成绩也在逐年攀升。郑州市第十九中学以精神氛围升华人文环境,以人格魅力感染成长的心灵,以尊重体验开启知识的宝库,以飞扬激情腾飞前进的团队,在探索“以人为本、文化治校”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说不完、写不尽的故事。
1981年建校:现有教职工118人.学生2080人。校长:孙美龙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健体、持恒”的校训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训,高扬“永远追求,永争第一”的轴三中精神,倡导“自己快乐,使人快乐”的人文思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 洛阳市首批规范化学校之一,是洛阳市实验性示范性试点学校、洛阳市初中教育教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1998——2008的河南省中招考试中,过省示范性高中分数线人数八次居全市第一,连续9届摘取洛阳市中招状元桂冠,在全国数学物理等竞赛及“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是洛阳市最好的初中之一。
学校位于郑州市西郊须水镇,郑上路小李庄北侧一公里天王寺村南侧,学校占地287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39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884年,前身为 “天王寺义塾”,后先后更名为“须右书院”、“蚕桑学校”、“河南省私立须右初级中学”、“荥阳一中”、“天王寺中学”,1961年11月更名为“郑州市 第二十一中学”至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17人,本科学历14人,此外还有10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学校现有18个教学 班,在校生1253人。99年学校建立了微机室,现有微机38台,全部教师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并有20人通过中级考试。2000年又筹资新建校舍 2569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及行政办公综合楼焕然一新,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2002年学校投 资10万多元,建成了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录音机、投影器每班一台,,还有60多套语言教学耳机,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课桌经过三年努 力,已全部更新,全为铁皮单人课桌。2002—2003学年,学校配备内部电话交换机一套(16台),制版机一台,今年,又新增一体印刷机一台,各年级用 电脑一台,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体育器材也不断得到补充,满足了师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学校历任领导有:李德周、张育之、李维勤、李锡九、孙百玉、李明忠、李沛林、郭开科、张振兴、弓延谋、张万林、张宗敏、孙东亮、海主穆、王国法、李柏林、 马二国、孙秉钧。学校现任校长韩英杰,联系电话0371—7811982。近年来,在中原区教文体委和须水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 校先后获得“郑州市文明学校”、“郑州市初中教育先进单位”、“中原区普九合格学校”、“中原区文明单位”、“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郑州市教育科研 先进单位”、“郑州市体育达标先进学校”“郑州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特别是2000年11月,经过郑州市督导评估检查团的验收,学校被评 为“郑州市标准化初中学校”。
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为郑州市重点高中,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坐落在登封市区颍河大道西段,现有教职工300多人,56个教学班,在校人数达4000多人。校训:完美细节 追求卓越。 原登封一中是郑州市重点高级中学,坐落在嵩山下,东接中岳庙,西挹古刹少林,与古嵩阳书院隔河 相望,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理化生实验室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青年人学习成才的理想场所。登封一中现有5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3400人。多年来,该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高等院校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完美细节,追求卓越”为校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励志、刻苦、善学、博采”的学风,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德育特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丰富载体,典型引路,德育工作成绩卓然;学校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大幅度提高,为高等院校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和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郑州四中1938年12月创建于甘肃清水县,初名为“国立甘肃第二中学”,1939年改称“国立第十中学”。1946年移址河南,先后易名“郑州市第二中学”, “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 “河南省第二初级中学”,1958 年定名“郑州市第四中学”。学校以“厚德、达材、敬业、乐群”为校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育人”的校风,“严谨、善导、敬业、垂范”的教风,“乐学、勤奋、多思、争优”的学风。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被评为郑州市首批示范性高中,2005年又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2003年以来,学校有十几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09年高考,我校毕业690余人,重点上线173人,重点率25%;本科上线500余人,本科率达73%,93%的高中毕业生考上了专科以上的院校。学校多次受到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荣获了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法制教育先进集体”、 “河南省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绿色学校”、“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创建于1965年,位于郑州市南阳路中段群英路上,占地45亩,校园宽敞,环境优雅,是一所教书育人的理想学校。校园花草斗艳,绿树成荫,现代建筑群落交相辉映,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富有现代气息。 三十一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初中12个教学班,高中22个教学班,6个选修室。进入八十年代末,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学校拥有宽敞明亮的初、高中教学楼、图书综合楼、实验楼和办公楼等设施;有设备先进的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大屏幕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双向教学系统、校园网等;有标准跑道、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设备齐全的体育活动场地。 “让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三十一中勇立时代潮头,追求卓越。我校连续几年荣获“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深化荣校教育,培养学校精神,构筑学习型团队。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三项制度”等,建立起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人本化管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欣赏、鼓励、引导的态度对待学生,立足个体成才,着眼整体发展,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成才教育为主线,实施“三大形象工程”,探索德育工作的“四个一”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办学特色,深入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倡导“互动式”教学、“反思”教学,大力开展特长教育、信心教育和成功教育,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突出外语教学特色,以特色教学求突破,以特色教育强发展。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倡导“激情教学”,创设品牌教育。
师资力量:名师班底,出身名校——由郑州一中选派精英教师授课,教师均出自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一流名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大等著名师范院校,硕士学历者占30%以上,教龄5~15年的骨干教师占到70%,目前有17为老师。 办学特色:“海阔天高” 是郑州一中的文化精髓,它是指空间、舞台、自由度、主动的精神意识,是影响禾苗生长的气候和水土。“鱼跃鸟飞”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著名教育专家孙维刚成功经验之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我学”事倍功半,“我要学”事半功倍。“半”与“倍”的拿捏,显示了郑州一中与众不同的智慧。 学校环境:暂用炮院硬件设施完善,多媒体教学,教室较大。由于是军校目前整个校园环境较为严肃。新校址在建中(西郊) 学校校风:打造纯净校园:严禁手机、零食和不良书刊进入校园,严禁烟酒、打架、早恋现象,规范仪容仪表,杜绝攀比、浪费……严肃的校纪确保了纯正的校风。“导师制度”每位教师“承包”若干名学生,对其学习、生活、心理跟踪辅导。亦师亦友的交流,朝夕相处的深情,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孩子“第一青春期”的“守护天使”。
郑州市101中学(原郑州铁路一中),始建于1929年,是郑州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郑州市第一个地下党组织郑县党支部就在该校建立。八十一年来,学校发扬“爱国、进取、勤奋、求实”的光荣传统,传承几代师生凝聚的优良品质与作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世界飞碟射击冠军巫兰英、深圳万科集团公司老总王石、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阎海旺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永汉等都曾在这里就读。严格的校风,扎实的教风,勤奋的学风,使学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987年成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高中,2005年又在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评估中榜上有名。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能力、特长为目标,在发挥学校的示范性作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郑州市101中学长期以来是铁路企业办学模式,生源受限,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面对办学的一些困难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学校变压力为动力,制定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在郑州101中学的校园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几十年来,学校一直传承着“尊师爱生、真诚相待、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的优良校风,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处处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天天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人都能自信、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与提高。
郑州铁路一中创建于1929年,现改为郑州市第101中学,有着优良的办学治教传统,是河南省、郑州铁路局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已形成了严格的校风,扎实的教风,勤奋的学风。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2人,铁道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铁路局科技拔尖人才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6人,本科以上学历者达95%,不仅有一批德高望重功力深厚的老教师,而且有一批在教育教学、竞赛辅导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中青年教师,形成德高、学博,业精的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2000年高考录取412人,重点院校128人,其中清华、北大5人,保送61人。升学率达94%。多年来,学校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方面成绩优异,2000届在省级竞赛中有118人获奖,其中17人获省级一等奖,5位同学入选河南省代表队,分别参加了全国物理、化学、信息学决赛。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从1991年秋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至今已有400名学生提出了入党申请,其中35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办学经验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学校是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还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成员学校。
郑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1942年创办的郑县县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郑州市第三中学,分别于1963年和1981年被确定为郑州市重点学校。 学校地处郑州市管城区西大街中段,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00余人,在职教师110人,其中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41人,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102人,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被首批认定为“郑州市标准化初中”。2011年首批通过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 沧海桑田,岁月飞逝。郑州三中的领导集体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基本理念,以“关心人的成长是教育的一种情怀”为永恒追求,提出 “诚信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合作校园”的办学目标,逐步树立起“尊重、诚实、勤奋、进取”的校风,“敬业、善导、务实、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多思、求索、争优”的学风。义务教育实施学生就近划片分配以来,面对生源变化大,学生基础素质相对较弱这一现实,学校严格贯彻“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德育目标放在首位,坚持“两个走进——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学生的心灵”,以强烈的爱心、责任心感染每一名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经过“三中”这座熔炉的历练实现“低进高出”的蜕变。 纵观三中近七十年的发展历史:锦华簇拥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取代了昔日破旧的民舍庙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取代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历史见证了三中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