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中武汉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31年,1953年被定为中南行政区重点中学,行政区撤销后于1954年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文革期间取消重点,1984年重新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2000年经评估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学校,2002年,被列为武汉市首批“市区共建共管示范学校”。 学校老校区位于汉口民主一街187号。去年8月,学校搬入位于红旗渠路、占地115亩、比老校区大4倍的的校区。总建筑面积达4.32万平方米,地域宽广、设备先进、绿洁亮美,构成了新校区的风格;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融为一体的构架,高雅、壮观融为一体的气派,打造了江城中学校园的极致。 学校现有三个年级,共49个班,年招生规模900人,在籍学生2800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级教师106名,30-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75%以上。教师中有省名师1人,市“十大名师”2人,特级教师11人,湖北省骨干教师9人,市学科带头人9人,区学科带头人46人,市优秀青年教师5 人,区优秀青年教师28人,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以上。 近几年,武汉一中高考成绩一般都能达到过重点线50%,过本科线90%的优异成绩。2005年高考上重点人数达212人,保优率居省示范校第三;文科上重点人数全市第三;理科630分以上的7人,居全市第四。有丁勐、敖梦麟、崔蕴潇三位同学达到北大、清华分数线,获得2004-2005年高中教育教学特殊贡献奖。 武汉一中2006届态势喜人:高三二月调考成绩斐然。文理科上重点线人数居江北第二,文理科最高分均居江北第一。 学校学科竞赛的成绩显著。2005年高二年级秦昊同学获得信息学全国一等奖。学校2005年度共22名学生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国联赛的全国一、二、三等奖;还有近 60人次获湖北赛区一、二、三等奖。 学校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05届学生刘黎设计的“电热水器外桶”获得专利,并已转让给企业生产。2006届孙巍、陈卉同学参加乐高杯大中华机器人比赛代表队代表武汉市赴日本大坂参赛,获得优胜奖。在“田径项目传统学校”的基础上,学校将武汉市篮球学校的优秀队员引入进来。每年向高校输送的优育、艺术及科技获奖等方面的特长生数十人。每年均有2-3人达到飞行员录取标准。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100所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武汉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汉大学优质生源基地、2004—2005学年度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湖北省政府命名的唯一窗口学校。学校前身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创建于1950年9月。1955年改名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评为省级示范学校,2005年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区(武汉东湖开发区汤逊湖北路特一号)。2005年10月通过湖北省示范学校复评。 学校校区占地440亩,教师工作公寓380套,学校现有教职工320余人,专任教师100%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60余人,在岗特级教师19人,高级教师180人,在校学生4500余人。图书馆藏书十二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四百余种。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和远程教育学校,并在湖北省进行网上远程招生实验和面向全国招生。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严谨治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形成了“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华师一附中精神,凝练出了“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新校训。学科竞赛、高考成绩连十余年雄居湖北省第一或前列,德育、心理教育、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卓有成效。1988年以来,学生获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化学、物理、计算机、生物学金牌12枚,银牌2枚,铜牌1枚,全国一等奖累计500多人次。 学校的社团文化是一大特色,有英语社,电影社,电脑社,音乐社,文学社,街舞社等20多个社团,并在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周。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励精图治,严谨治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校文化。至80年代以来,学校逐渐形成了“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90年代中期,该校在全国基础教学高中学段率先实施“素质学分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强势媒体作了相关报道,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于1994年和1997年两次亲临我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内联外通,开放办学,是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我校交流的海内外同仁达三千多人以上。我校与美国(America)、德国(Germany)、新西兰(New Zealand)、日本(Japan)、澳大利亚(Australia)、英国(UK)、加拿大(Canada)、新加坡(Singapore)等国的师生双边交流也日益频繁。 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了WTO,现任校长张真同志致力于促进素质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2002年4月举办了“第六届全球中学校长研讨会”,并于2002年7月,创办了湖北省中教系统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实体——华中师大一附中中澳合作部(现改为国际部[Internatinal Department])。华中师大一附中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黄陂一中创办于1933年,原址位于等。 学校注重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市绿色学校。享有声誉。 2011年秋,两校区共有教职工443人,学生5300人。专任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以上骨干教师5人,市、区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4人,区“十大名师”两届共7人,区“名师工作室”名师4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120人,高级教师139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到20%。 自2010年以来,湖北黄陂一中高考成绩一年强过一年,2010年过重点线(一本批次线)仅279人,但柳洁以610分夺得武汉市文科状元;2011年过重点线353人,首次突破350大关,其中600分以上139人,清华北大2人,文科过重点线89人,至2013年创下高考过重点线578人,600分以上76人的好成绩。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281号。东临709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鲁巷广场,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腹地毗邻;西邻五环化工设计一院、华中师大;南接雄楚大街,卓豹路在学校门前经过;北至武汉空军司令部、东湖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715、538, 512, 586, 581、590, 723. 520, 572等路公共汽车经过这里,直达武汉三镇、交通十分方便。学校周边都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文环境很好。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学习生活条件好 学校占地100余亩,功能齐全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两栋教学楼,每个教室都有空调、闭路电视、有线广播。一栋综合科技楼,有供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进行试验的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有两个语音室、两个大型电脑室、天文台;还有一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内有乒乓球台、舞蹈房、演播厅。一个塑胶跑道田径场,一个专用足球场,六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学生食堂由华师一附中后勤集团承包,服务质量好;学生宿舍条件好,可供住家较远的学生住读。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好。 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绩优异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是华师一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师一附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是为武汉地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输送具有充分潜力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我们的教学优势是有一批知名的老师,指导学生中考经验丰富,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的中考成绩优异、每年中考的合格率、重点率以及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部的人数均在洪山区名列前茅。 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学生后劲足。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中后,潜力大,后进足。初中部的对社会的承诺是:质量第一、学生第一、服务第一。实行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
底蕴深厚〕武汉四中于1899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从博学书院到武汉四中跨越三个世纪,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和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以及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国家审计局局长曾昭运、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刘少斌、神舟飞船测控总设计师陈长贵少将等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艺术家。正可谓桃李芬芳、群星璀璨。 〔理念先进〕武汉四中秉承“勤朴博学”的先师校训,确立“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宗旨,坚持“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其个性品质、个性爱好、个性禀赋、个性特长;探索与名校联办、与高校联办、与境外或国外学校联办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个性”的创新人才。 〔环境幽美〕武汉四中占地160亩,是全市城区面积最大的中学;校内古老的教堂和钟楼记录着百年阅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科技楼传播着现代文明;学校的桃李园、折桂园、惜时园、百草园、紫薇园、涌泉等景点和校史馆、文化展厅、书画长廊、院士铜像等文化工程全部竣工;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钟灵毓秀,景致宜人,是读书成才的好地方。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2009年又被评为湖北省绿色学校和武汉市文化名校。 〔设施一流〕市区斥资1.5亿元,为武汉四中建成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实验楼、学术报告厅、篮排球馆和8000座位的标准田径场。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荟萃〕武汉四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博学兼容,名师荟萃,拥有特级教师7名、省骨干教师、市管专家、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人员、区拔尖人才、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60余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乐于奉献的名师队伍。 〔质量优异〕武汉四中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享誉江城。高考升学率均在98%以上,连续多年高考文理科上重点线和本科线人数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居领先水平,学校连续14年获高中教育质量特优单位,近几年一批荣获袁隆平奖学金的学子昂首跨入全国名校,如苏红兵、张曦、朱露莎、邵建军、熊斌、叶孝慈、张超、高云、胡冰、杨涛、邓海桑、冯翼、沈吟、赵明、王杉、黄晋平、余璇等同学分别考入等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教育科研成果丰硕,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 点课题《班级生本教育与管理》、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教育方法》等6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近三年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教育教学专著10余部。 〔特色鲜明〕英语特色强力推进。学校获得了聘请外国专家资格,申报的博学国际部已获市区批准,正由省教育厅论证备案;学校“博学之星”电视台和“博学之声”广播站设立了专门的“学英语”栏目,开设了英语实验班、英语口语选修课。体育特色不断创新。武汉四中是全国优秀田径试点校、全国足球传统校。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省重点中学运动会、市六城会、中国高中足球联赛、亚足联中国展望项目等系列活动。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学生田径俱乐部,校田径队连续19届夺得市中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夺得夺得湖北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一名,学校田径队代表中国中学生在葡萄牙夺得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冠军,实现了全市、全省、全国、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大满贯!校足球队夺得湖北省中运会足球冠军,在南京打进全国八强。科技特色承先启后。学校先后培养了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杨显东、张世贵,著名航天科学家林华宝、陈长贵以及各条战线数以千计的科学家。近年,学校传承科技传统,与省市区科技局联手开设发明创造、科技制作、数理化及信息学奥赛等课程。 〔前景广阔〕武汉四中为湖北省示范高中、省文明单位、省园林式学校,省绿色学校、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文化名校、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市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全国百佳特色学校。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争创“理念先进、管理规范、队伍优秀、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高中。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武汉市第二中学分校)创建于2002年秋。办学性质为社会力量办学,按国有民营方式运作。学校办学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主体教育实践,形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格局,熔铸优质教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校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皆有独立的校园。高中部位于汉口卢沟桥路49号,占地10余亩,现有1000多名学生。分校虽然创办时间不长,却以严格的管理,优良的质量赢得了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赞誉。 学校有教职工240人,其中教师182人。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0人,中学高级教师6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市管专家4人,省优秀教师4人,市学科带头人12人。2000年有学生1629人,其中团员1489人,近年来发展学生党员25人。学校建有强有力的校长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指挥系统。
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武汉二中诞生了。仿佛命中注定她的崎岖与不凡,在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武汉二中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共进,与光荣相伴。 ――1953年为中南行政区首批重点中学,行政区撤销后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99年为湖北省首批示范校,2007年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田佩琼、全国优秀英语教师孙群英、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何鸿彬;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田化澜(数学)、武汉市第三届“十大名师”谢华之(英语);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语文特级教师潘曙君、刘哲夫、王建民,数学特级教师田化澜、徐龙翔、何锋、王池富、肖平安,英语特级教师谢华之、赵明,化学特级教师熊梦、汪寿光,政治特级教师熊显红、张登举,生物特级教师艾燕。这里紫气袅袅,这里文脉绵绵。数十年的发展,真积力久,披尽狂沙,学校积淀了深沉厚实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以“淡于名利、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勤于工作、善于合作、拓勇拓新”为精髓的管理文化。作为二中主体精髓的管理文化,她是构建二中人精神家园的擎天之柱,她是二中人矢志教育、超越前行的动力之源! 在主体精神的旗帜下,二中人睿智地思考着----量与质、常与变、安与危、刚与柔、严与情、共性与个性、爱心与策略、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坚持辩证思维,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在主体精神的旗帜下,二中人执着地追求着----管理氛围的民主和谐,管理策略的集优至善,管理过程的严谨精细,管理效能的最大释放。 在主体精神的旗帜下,二中人科学地耕耘着----以主体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着“着眼主体,面向未来,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厚实,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自主自律,善于创新的一代新人”的主体教学目标,培养和形成学生行为上自律,思想上自教,管理上自理,学习上自学,心理上自励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在二中的严格,感受在二中的关爱,感受在二中的成长,感受在二中的相对成功或绝对成功。 在主体精神的旗帜下,二中人自信地构建着 ――垂直管理与分区管理相济的行政指挥系统。分管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实施垂直管理,同时负责一个年级和若干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静态工作各自为政,动态问题集体研究。职责明确,协调高效,指挥有力。 ――着力公开、广纳建言的民主决策听证系统。学校重视民主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力行校务公开。凡是涉及教职工、学生家长利益的工作均进行公开。拓展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学校工作在公开中引领,在公开中规范,在公开中创造,在公开中超越,在公开中提升,在公开中警示。 ――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关怀系统。学校构建了完备的福利、慰问制度,同时设立教师学习发展系列平台,诸如班主任工作论坛、学习交流会、信息技术活动周、导师制、学科联动、读研进修制度等,鼓励教师专业化发展,终身学习。 ――科学考核、择优聘用、据绩奖励的教师管理系统。2005年以来,学校陆续修改完善了教师考核评价、聘用、奖金分配系列制度,做到平时与年终、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形成让师德聘、让责任聘、让爱心聘、让优策聘、让合作聘、让绩效聘的聘任工作氛围及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特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科学人文并重,成人成功成才同行的育人系统。探索德育新路,试行德育学分制,培养和形成学生理性的自律行为。立足课堂主渠道,发展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同时,在董汉利校长的倡导和部署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大力开展“十大走进”系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老区、走进新区、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军营、走进高校、走进科学历史艺术、走进名人名家、走进贫困学生家中。让学生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自信、学会爱心、学会责任、学会合作,让学生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科学人生观、升华社会主流价值观,升华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探索心理教育,培养发展学生自信自励抗挫自控的品质,形成普及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辅助的心理教育体系。改革学生评价制度,设立三十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促进学生各扬所长,自我发展。 为了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寸草坪都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精心设计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映相谐的理想校园,冬有绿、夏有青,一年四季佳木葱茏、奇花盈坛。学生书画作品上墙,校史长廊、体育长廊、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启人思考,催人奋进…… 穿越历史的云烟,伴随时代的脉博,涤荡改革的巨潮,武汉二中在巩固中发展,在传承中创造,在规范中引领。自1994年以来,学校高考连续十五年熔铸辉煌,特别是最近几年高考、学科竞赛的光辉业绩更是备受瞩目,高分率、重点率、学科竞赛水平更均居全市前列、全省前列。面对办学水平的迅猛提升,上级领导和国内外同仁纷纷前往二中,研究“二中现象” …… 今天的二中人可以豪迈地面对历史,今天的二中人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今天的二中人将永远铭记“责任---教师永远的良心,明天---学生永远的希望”,今天的二中人将更加坚实走好每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走向卓越。
一颗充分展示时代风采的校园明珠,镶嵌在大别山麓长江北岸举水河畔,使历史悠久的小城锦上添花。她就是诞生于共和国成立时的礼炮声中的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属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是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 1994年,学校整体搬迁。新学校占地面积200亩、投资助2000万元,1993年6月奠基,历时13个月,实现了举校搬迁。她以其宽阔的地理优势,精当的规划设计,恢宏的建筑群体,活泼美丽的风采,令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和省内外数万光观者赞不绝口。 新校园的美,注入了决策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美学思考与美学要求,体现了设计者的美学素质和建设者的美学智慧,她融校园、花园、乐园于一体,集美观气派于一园。 新校园首先给人地理环境优越和规模宏大的美感,她矗立于一片北高南低的向阳缓坡,三面环绕碧绿田野,东面临近邾城公园;既避开了喧器闹市,又偎依着新洲城关;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校园中最雄伟的主建筑--科技楼在校园主轴中段,与黄金分割的教学、生活、运动三大区间,从韵律和气质上相互延伸,相互衬托,形成气势磅礴的整体动态,给人以拓展视野、升华境界、开阔胸怀的艺术感觉。 迁建后的一中教育技术装备优良,生活设施设备完善。学校现在52个高中教学班,2名特级教师,86名高级教师。学校形成了集优美的园林特色、良好的校风校纪、和谐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一体的隐性课程体系。 新一中继承和发扬过去光辉传统,同时积极开拓创新,在科教兴国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牢固树立“举‘三个面向’之旗,走科研兴教之路,务素质教育之实,育自主创新之人”的办学思想,努力探索和实践“自主--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策略,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校已形成“五为主”的科研特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以应用研究为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同步,以微观研究为主;全面研究与重点突破结合,以重点突破为生;骨干先行与全员参与结合,以全员参与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行动研究为主。 “九五”“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多项课题研究任务,推出一大批课题成果和论文论著。群众性科研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最早的省级示范学校之一。学校创办于1910年,始名“宜昌府中学堂”,1954年改名为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其间九易其名,6次搬迁。2011年,学校占地80余亩,有43个教学班,师生近3000人。 1998年被省、市政府评为“省示范学校”、“市名牌学校”。1996、1998、2005年三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被评为省最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5年8月整体搬迁,新校区占地319.2亩,建筑面积51653平方米,学校已建成4栋教学楼、1栋餐饮楼、6栋学生宿舍,共34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学校建有16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3个多功能报告厅、3个网络教室,音乐、美术、舞蹈教室配置齐全,科技展览厅、学校荣誉室设计美观。建有多媒体图书查阅系统,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