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春色无边,繁花似锦,桃李满园,沐浴着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春风雨露,大冶市实验高中于1986年应运而生,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实验高中人艰辛跋涉,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从当初的东风路中学,到大冶五中,再到现在的实验高中,每次的嬗变就是一次凤凰涅槃,每次更名就是一次新的腾飞超越,在披荆斩棘的开拓中,在永无止境的追求里,实验高中就这样不断实现历史的跨越,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大冶市最佳文明单位,青年文明示范学校;黄石市科研实验学校、绿色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示范学校;湖北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观测基地,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重点示范学校……大冶实验高中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铜都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鄂东南教育战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大冶实验高中创办之初,这里是一片黄土高坡,学校周围是一片荒芜之地,一条砂石路弯弯曲曲斜入校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实验高中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唱着春天的故事,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为实验高中的发展呕心沥血、勇于进取的拓荒者,黄鹤、解金安、黄开福、他们为实验高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夏,大冶实验高中领导班子换届。新一届班子成员并没有坐享其成,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校长汤斌、书记陈青云与班子其他成员认真分析了实验高中的现状:校园面积不足,用房紧张,这些都成了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一个瓶颈。实验高中要发展,不能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必须以改革的精神谋事,披荆斩棘,乘势而上,实现实验高中新的历史跨越。为之,学校制订了“三年千万工程”(三年筹资100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直有关部门都非常支持实验高中的建设,市财政局、劲牌有限公司、地税局、路灯所等单位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出谋划策、捐款捐物。在社会各界和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实验高中校园建设拉开了帐幕。从2003年到2005年,大冶实验高中制订了“三年千万工程”(三年筹资100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购买教学办公楼、建塑胶跑道、兴建教学综合楼、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构建了一所现代化高级中学的格局。2006至2007年,学校投入260万元建设起2600平米、黄石地区一流的学生公寓;同时,学校筹措150万元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投资30万元,购买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投资35万元,安装了电脑网络系统和智能语音系统,投资15万元,建设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四个,投资15万元,建成装备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八个、画室三个、音乐室一个、建设网络中心、校电视台等,购置微机180台、图书八万余册;与之同步,投入资金精心布置了教室文化、楼道文化、橱窗文化、围墙文化,使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每个教室讲台上悬挂国旗图案、“八字校训”;教室两侧张贴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教学楼走廊过道都标有文明用语;花坛苗圃、校园小径都设警示牌;玻璃橱窗,专题宣传,内容新颖,定期更新;围墙图案,造型各异,多姿多彩,形象逼真;不锈钢雕塑,和谐向上,喻意深远;校史陈列室,内容翔实;校门匾牌,金光闪烁,浓缩荣誉。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充分体现出人文与环境的和谐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和广阔的天地。二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竞争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实验高中建校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戏,着力建设一支政治方向坚定,业务素质精良,年龄结构合理,乐于奉献吃苦,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新、学历高、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大力培养青年教师。近三年来,学校从省内外高等师范院校选聘了30余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教学一线,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辅导教师,实行重点指导,学校每学期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每学年开展汇报课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在切磋中得到成长,迅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大胆启用优秀青年教师走上领导管理岗位,高三年级组主任尹志勇担当年级主任后,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大胆开拓,全身心投入到高三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在青年教师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校制定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比方案》及《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年评选一次,按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量化评定。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到外校、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每个月给予特殊津贴。这些措施极大激励了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黄太君、尹章友、田亚琼、肖逸群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成为教育教研的骨干力量。——全面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把评价教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冶实验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一大创新,每学期学校教科处组织全体学生对所任学科教师从师德、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评价体系的转变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以主人翁势态参与的热情,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多措并举,促进了师德师风的良好转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该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骨干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骨干教师4人;黄石市、大冶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8人、中学高级教师81人;一支政治方向坚定,业务素质精良,年龄结构合理,乐于奉献吃苦,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新、学历高、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三黄海,原散文的倡导者,《小品文选刊》执行主编,知名作家;罗光灿,作家,江苏作协会员;邓凯,光明日报社记者……他们都是大冶实验高中的毕业生,在校时除语文成绩外,其他科目成绩并不突出,但是他们在实验高中并没有遭遇老师的轻视,相反,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在实验高中这块园地得到茁壮成长。在校期间,邓凯荣获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一等奖,语言大师张志公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其颁奖;其诗集《心灵与世界的合唱》由香港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黄海的《风萧萧,雨潇潇》、罗光灿的《在春天的日子里》、柯恒的《跨世纪的旅行》等诗集也纷纷问世,这在黄石乃至湖北也是罕见的。他们从稚嫩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以益于实验高中“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是实验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范例。实验高中办学过程中,始终不懈地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提出特色办学,特色育人,育特色人才的思想。为此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优势。在实验高中第二课堂异彩纷呈,书法、音乐、绘画、摄影、舞蹈、文学社、微机、航模等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视为“旁门左道”的东西在实验高中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套餐”,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学校百草园文学社更是成绩斐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辅导教师的辛勤培育下,蔚为大观,呈现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黄海、罗光灿等一大批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作家,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实验高中在贯彻落实“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时,对贫困学生倾注特别的爱,千方百计让贫寒学子圆大学梦想,实验高中采取老师捐一点,社会募一点,学校出一点的方式聚集资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60余名学生在学校扶助下,完成高中学业,升入高校深造。2005年秋,学校拿出10万元资金,在大冶市开办了首个宏志班,支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三年的学业。“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 为了学生的成长,实验高中的教师们如春蚕、如蜡烛、如雨露,用汗水去浇灌,用心血去滋润,使实验高中的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展翅高飞。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有316人次在国家、省、地市级获奖,第二课堂有368人次在国家、省级获奖;连续五年,该校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生在高考中取得突出的成绩,上省线人数位居黄石地区之首,名列湖北省前茅。高考上省线人数连年攀升,近四年来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计4000余人,上一类重点大学(不含艺术、体育类)人数计441人,跻身黄石地区名校、强校之列。追求者步履矫健永不停息,奋斗者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验高中校长汤斌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实验高中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我们一定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开拓创新,加快校园建设步伐,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崭新的姿态向荆楚名校和省级示范学校的目标迈进!
大冶二中位于鄂东南大冶、鄂州、江夏、咸宁、阳新五县(市)通衢的千年古镇——金牛,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重点高中。一九一四年以前隶属武昌,后属鄂城、黄石、大冶。 宋朝以前,在本校现址就有学馆,后为书院。南宋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武昌县令胡朝颖任书院山长,是为县学。元·至元甲戌(一二七四年)改为府学。至元癸巳(一二九三年)建立“龙川书院”,延续至一九O二年。其间,多次重建校舍,书院长盛不衰,培育了一大批华夏英才,校名校址始终未变。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O二年)“龙川书院”改办“武昌县立高等小学堂”,是为本校近代教育的开端。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建立“虬川中学”。一九一四年,武昌县改称鄂城县,校名为“鄂城县立虬川中学”。一九二六年八月,北伐军路过金牛,借住校舍,失慎火起,房舍校产,付之一炬。翌年秋,重建校舍落成,学校开学。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五年夏,金牛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学校被迫停办,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后,学校复学,校名为“鄂城县立初级中学第二部”。一九四七年元月校名为“鄂城县立第二初级中学”。 一九四九年春,金牛镇解放,同年九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一九五三年秋,校名改为“湖北省鄂城第一初级中学”属省立一百O三所中学之一。一九五五年十一月金牛镇划属大冶,翌年春,校名改为“湖北省大冶第一初级中学”,同年七月改为“湖北省大冶第二中学”。一九五八年秋,新设高中部。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大冶县并入黄石市,校名改为“湖北省黄石第十中学”。一九六二年大冶县恢复建制,校名亦恢复“湖北省大冶第二中学”。“文革”期间,校名曾为“湖北省大冶红旗中学”。一九七八年十月,县政府正式确定大冶二中为全县重点高中。一九八二年秋,初中部停办,学校由完中改为高中。1995年,大冶撤县建市,校名改为“湖北省大冶市第二中学”。 二OO一年元月,学校被授予“黄石市示范学校”和“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称号。现设高中39个班,在校学生近2900人,教职员工210人,在岗教师133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中级教师68人,省骨干教师6人,黄石市学科带头12人,黄石市骨干教师28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2%。校园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28000多平方米,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礼堂、饭厅、学生公寓、教工宿舍、运动场,一应俱全。有现代化的语音室、调频发射台、微机室、校园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多媒体教学馆。二中校园幽雅宁静,洁、绿、亮、美,被授予“湖北省绿化先进学校”、“黄石市示范学校”、“黄石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大冶二中为民族解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祖国振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才。一九四九年以来,有高、初中毕业生25000余人。其中,有8000余人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进修、考察的计四百余人,有地(师)级以上干部20余人,县(团)级干部数百人。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升学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升学率更是一年一个台阶,节节上升。二OO四年高考上本科线428人,上线率达61%,二OO五年上本科线553人,上线率达64%,理科最高分607分。 进入新世纪,百年名校,传承文明,与时俱进,迎接新挑战,再铸新辉煌。制订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从而实现“名牌”战略目标:“在大冶是窗口,在黄石是名牌,在湖北有位置,在全国有影响”。古老的大冶二中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大冶一中新校园是倾注市委市政府心血,举全市之力建成的。1996年,时任市委书记马清明任新建大冶一中指挥长,仅约两年时间,大冶一中新校园建设初具规模:现任市委书记胡家法、市长朱中华继任指挥部政委和指挥长,多方筹措资金,填补资金缺口,完善新校园建设。 新建大冶一中由上海同济大学整体设计,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整个校园分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教学楼有标准教室60间,投入近300万元建成的校园网、多媒体投影机已进入每个教室。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可供1500人同时阅读。逸夫科技馆共有现代化科技教室26间,配有一流的语音室、大型多媒体电教室和电脑室。物理、化学(抽风)、生物等实验室可容纳800人同时进行实验操作。劳技馆内设有画室、钢琴室、手工制作室、体操房,还开办了书店、商店和医务室等。学生公寓共3栋,全部安装空调,且按单元设计,每个单元配有卫生间和洗澡间。餐厅分4层,学生刷卡用餐。曾举行过中国男排甲A联赛和男篮争霸赛的体育馆,可容纳近3000名观众。为迎接2002年湖北省中学生运动会,学校投资400余万元(政府支持200万元),对运动场进行整体改造,将400米跑道改造为塑胶跑道。新校园建设为大治一中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寄宿高中,由阳新籍多年在沿海打拼的一大批资深的教师合股兴办,在董事长李建先生的带领下,在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7月开办至今,以她独有的魅力和姿态快速崛起在鄂东南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日渐成为教育界的一颗新星。她座落于阳新县城郊经济开发区鸿骏路,雄视迎宾大道,俯瞰城北大地,三面环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学校规划在积128亩,目前已建成可容纳学生2000人以上的教学楼一幢,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一幢,标准8人间宿舍两幢,多功能实验楼一幢。篮球场、运动场、排球场、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实验室、多媒体,一应俱全。整个校园呈阶梯关布局,疏密有致,绿化合理,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开阔大气,是一所阳光学校。是莘莘学子翱翔知识海洋的温馨家园。目前,我校有教学班35个,在校学生2100多人.兴国人一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植根阳新这片沃土,致力打造一所现代化的高质量的高中学校,通过创新办学,特色办学走一条民校办名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办学方向正确,关爱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制订了相关的文件、制度,以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在困境中求生存,内部管理想了很多办法,教务管理较为规范,每学期进行的教学工作考核、评价较为扎实。学校运转较为有序,能保证基本的教学活动开展。学校不断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学校办学行为较为规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班额控制,文理分班等方面都基本能够按照要求执行上级规定。教职工队伍克服办学经费不足,生源减少,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等困难,兢兢业业、责任心强、爱岗敬业,这种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称赞。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制订了学生德育工作规范,注意了德育工作的层次性,经常开展德育活动。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得到落实。
黄石市有色一中,位于素有“土含金,石蕴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的湖北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下陆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素质优良,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0人,省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6人。开设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 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樱花园小巧别致、翠竹园幽静雅致;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橱窗、报栏、丰富多彩,力求实现“让每个景点育人,让每条名言警句激励人”的目标。 学校积极构建“育人为本”的磁场,发挥场的辐射效应,有效地开展德育系列活动。 学校凭着开拓进取、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1997年、1999年两夺黄石市高考文科状元,先后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几千名优秀新生,为清华、北大输送了近十名优秀人才。2009年高考,有色一中理科上重点大学人数在市级示范高中名列第一。2010年高考再创辉煌,文、理、艺术、体育、飞行员全面丰收;2011年,我校有七名考生高考成绩过600分,620分以上四人。中考过省重点线在我校参加高考的学生平均分达到627分。学校连续二十一年保持高考有学生过600分的骄人成绩。学校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各项工作实现了和谐发展。学校先后荣获“黄石市首批安全文明校园”、“黄石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黄石市园林式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黄石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教科研基地”、“黄石市实验示范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