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理想中学是经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0年创建的一所民办中学,是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处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地带,师资精良,管理严格,服务一流,教育教学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家长的好评。10年来,理想中学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民办学校”、“社会满意明星学校(民办)”、“江苏省民办教育杰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理想中学办学理念:“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中学现在12个教学班,500多学生,60多名教职员工,本科学历占百分之七十。10年来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愉快地奔赴新的学校深造,受到各学校领导、教师欢迎和认可。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位于经济繁荣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市的中心。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25年的“芳晖女中”,1968年更名为“常州市第六中学”,1995年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慷慨捐助,改名为“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至今已走过了八十四年的风雨征程
常州市第二中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市中心,创办于1924年,初名“私立常州初级中学”(后更名为“私立常州中学”),其身址为史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并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常州府学。1952年经常州市政府命名为常州市第二中学,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千载而下,这片土地为儒风雅韵浸润,受孔孟之道熏陶,集毗陵自然之钟秀,聚龙城人文之灵杰,成为江南学子求学问道、修身养性之所在,故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读书圣地”之盛誉。文武全才抗倭名将唐荆川、忧国名士东林党人孙慎行、改良先驱经学大师庄存与、诗史名家赵翼、著名学者洪亮吉等一大批震古烁今的旷世英才正是从这里走向神州大地,经天纬地,济国救民。1924年10月,一批留日归来的常州籍社会贤达筚路蓝缕,奔走呼号,在几近倾废坍圯的“常州府学”原址创办了“私立常州初级中学”(后更名为“私立常州中学”),开启了现代史上“千年府学,五朝文庙”兴教育人的宏伟基业。1952年经常州市政府命名为常州市第二中学,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儒家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培养了诸如原中宣部长朱穆之、著名历史学家吴泽、著名画家俞云阶、著名作家袁鹰等社会精英,开创了江南现代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常州市第二中学”,岁月峥嵘,佳绩频仍,以两院院士周锡元、叶可明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才、艺术大师、共和国将军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成就的标志。十年磨砺,老树新花。1996年学校高标准通过省重点中学验收,2005年再次以优异的教育业绩高标准通过了省四星级高中验收,昂首跻身江苏省一流高中的行列。八十年风雨沧桑,八十年上下求索,一代代二中人秉承进取不止、追求卓越的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谱写着誉满龙城的辉煌篇章,学校被授予“江苏省名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中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班级39个,学生2288人。
常州市青龙中学 青龙中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常州市十二初中,1964年改名为青龙中学。1969年增设高中,成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现有32个班级,其中初中16个班级;在校学生1600人。教职工118 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 青龙中学是2002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软式排球培训基地,常州市2002学年度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常州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常州市卫生先进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教育局学习型系统先进单位,常州市军训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的语文、数学、体育教研组、高二年级组曾先后被评为市和区先进教研组和先进班组。 在“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培育了“团结文明,立志有为”的校风,形成了“敬业爱生,求实探索”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奋向上”的学风,以及“团结、务实、廉洁、敬业”的领导作风。我校在实践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内强管理,外塑形象”这一主线,实现了“形象与内涵,规模与质量,初中与高中”三个同步提高。学校一着不让抓管理,追求发展持续力,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办学水平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实绩得到了普遍赞誉。 一、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工作踏实、无私奉献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近几年的几项创建活动中,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台帐准备能力、工作作风和态度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受到有关验收组专家的肯定。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是青年教师居多,学历层次高,专业水平较好,队伍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比较大。 二、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各类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包括班主任工作考核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在内的一系列考核细则,通过行政值日和教师值日两支日常检查队伍,加强常规检查。在月、学期、学年考核中能认真贯彻奖优罚劣、绩效挂钩的原则,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氛围。 三、学校的课题研究氛围比较浓厚,学校有教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传统。该校数学、语文课题顺利结题,现有正在研究的各类课题10多项。 四、学校工作树立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近几年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规,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记者站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随着区域现代化发展,我区中学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基本建设将实现跨赿式的发展,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的期望。 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中、高考成绩逐年提高,社会声誉良性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