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立的学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学山书院改设高淳县学堂。清末解元王嘉宾任堂长。学堂原在淳溪镇学山的文昌宫,后扩张到尊经书院的尊经阁、明伦堂等处。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高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首任校长杨云溪。1935年改名为高淳县立城中小学校,潘宗纪任校长。抗战期间曾一度迁往漆桥南者、漕塘双山办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高淳县城区示范中心国民学校,江永芬任校长。1949年5月高淳解放后,定校名为高淳县城区小学。1952年首次附设幼儿班。1969年改名为高淳电厂东方红学校。1978年经镇江地区批准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恢复原校名。1981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办好的实验小学之一。1995年9月,以城区小学为依托,创办公办民助小学——高淳县求真小学(2006年停办)。1998年县城学校布局调整,高淳县中整体搬迁至镇兴路新校区,原校园大部分划归城区小学,同年5月更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同年9月以高分通过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评估验收。再次被确认为省实验小学。2002年8月,高淳县实验小学与北京中防院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及本县武家嘴村合作创办股份制民办公助学校——高淳县实验学校。目前,学校有51个教学班,学生2861人;附属幼儿园有12个班,入园幼儿460人;全校有教职员工144人,专任教师116人。学校目前占地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学校有普通教室59个,专用教室11个,多媒体教室2个,实验室1个,舞蹈房1个,课件制作室1个,电脑房4个,儿童化阅览室1个,此外还有校史室、红领巾广播室、图书馆。图书室藏书35000册。全校有学生专用电脑280多台。校内有2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室外足球场1片。室内体育馆面积992.5平方米,设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另外还有武术房、健身房、形体训练房。
南京市郑和小学座落于扬子江畔、秦淮河边,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城区老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02年创建为南京市实验小学,被评为南京市小班化实验学校。因毗邻郑和宝船厂遗址,于2004年4月正式更名为“南京市郑和小学”。 学校现有教师49人,18个教学班,426名学生。我校于2002年确立了以古筝为龙头的艺术教育特色,2006、2009年被授予市“艺术活动中心”;2010年被评为“艺术传统学校”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需要,学校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炼,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幸福”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时空。学校着力打造优美环境,以“古筝艺术教育”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载体为突破口,让幸福人生从这里启航!学校在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个性特长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思维品质的培养。根据小班特点和郑和精神,明确了“探源启智”的办学特色。“探源启智“就是以好奇为起点,以问题为载体,立足学生已知和要求,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乐于提问、善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只能成为过去,全体教师将以此为起点,自加压力,奋力爬坡,我们坚信一幅春色满园的绚丽景象就在不远的明天。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学校坐落在河西新城(建邺区积贤街17号),处在建邺区"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都示范区"建设目标的核心区域。 学校由建邺区教育局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共建,是一所以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师范学院附属性质学校。学校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指导思想,以"友爱、智慧、幸福"为培养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对课程、教材、教法、评价进行整体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学校立足高起点、精品化的办学思想,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实验性、科研型、国际化的品牌学校。 学校严格按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置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但对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校本化改革。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探求未知生活、学会共同生活、体验美好生活"。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能力。课程内容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课程结构以融合课程为主要特征,关注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学校所有课程都同等重要,但对不同学生有所侧重。 科学--开启探究意识、养成科学素养、提升操作能力 科学关注探索过程以及发现的乐趣。让实验说话是我们在科学课程实施的主张。学校引进美国加州科学课程与教材(1-6年级),并结合我国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本土化设计。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开启、科学素养的养成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语文--主题式阅读与课堂教学联动 我们重视阅读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建立了小学主题式阅读与课堂教学联动的语文课程改革。六年中,学生将精读90本经典名著。让阅读养成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是我们的主张。我们还开发了"经典诵读"课程。"经典诵读"不是简单背诵、记忆,而是通过游戏寓教于乐。"看画说话"、"看诗说话"、"看画对诗"、"以诗对诗"是经典诵读的过程。无论是"经"、"诗"、"词"、"赋",还是其他经典,我们都本着游戏组织、快乐至上、强化运用、生活体验的原则。 数学--思维灵动、自主探究 灵动的思维而不是机械的计算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创设了"手指快算法",建构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水到渠成,更尊崇"教学做合一"。 英语--拓展文化思维、提高交流能力 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包括三个方面:1、一、二年级开设"英语童谣说唱"课程,以童谣的节奏与韵律培养学生语感;2、三、四年级的英语增加了"趣味拼写"、"趣味阅读"与"交际口语"内容;3、五、六年级在三、四年级基础上强化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达到自如交流的目标。 品德(品生、品社)--提升认知、体验情感、内化行为 课程将"语文"课,"品生"、"品社"课、"班队、少先队"和"课本剧"课进行整合。 以"过什么样的生活受什么样的教育"为理念,以"品生"、"品社"教材的单元内容为主题,以与主题相关的中外名著为内容,以课堂交流、辩论、演讲以及儿童剧的自编、自演为学习方式。阅读提升认知、交流讨论体验情感、戏剧表演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觉行为。 音乐、体育、美术--内修德与规范、外修技与健康 艺术崇美。音乐课与体育课整合为唱游课,重在情感体验;体育课以传统武术为主体,内修德与规范、外修技与健康;美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欣赏美并创造美。 校本课程--手脑并用,关注过程,培养品性 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手脑并用,关注过程,培养品性"。课程的具体内容是"三年级开设泥塑课、四年级开设剪纸课、五年级开设花艺课、六年级开设综合工艺制作"。课程目标不仅是作品,而是手脑结合,启迪智慧。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是建邺区河西新城大开发、大发展背景下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位于南京市建邺区黄山路122号。由区政府于2007年6月15日正式命名为南京市新城实验学校,2010年更名为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加入南师附中教育集团。它地处奥体中心东部新楼盘中心,毗邻CBD中央商务区、新城政府大厦东侧、银城西堤国际南端,奥体大街与黄山路交汇处,办学方向是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786平方米,绿化面积10472平方米,现代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高标准配置。四轨制36个教学班,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体育馆、多功能报告厅、地下停车场、师生餐厅、校园安防监控报警系统、音响系统、多媒体网络系统、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网络覆盖100%,校园基本实现数字化。 文化乃"立校"之魂、"立校"之气、"立校"之力。中国古籍《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力之巨大。 环境驭情,文化育人。学校的每一项设施,每一个自然景观,无不以其特定的内涵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整体布局合理,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物与校园绿化和谐共生,相得益彰,配以富有特色的花园景点,红绿相间的塑胶运动场,精致独到,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布置使整个校园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人与景的相融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如:桂花园乃吉祥中第之园;桃李园乃希望之园;青松园、翠竹园、梅园乃精神之园等。 走进校园,即被校园楼宇上的熠熠生辉的校标、校训、校风、楼名等文化标志所吸引。 校园里,富有震撼力的文化标语随处可见:"让书香飘满校园,让书香滋润心田。"、"好习惯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金钥匙。""文明之花在这里绽放、文明之星在这里涌现、文明之风在这里形成"、"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发展。"...... 校园里还有历史文化长廊、艺术长廊、科技长廊、德育长廊等主题长廊。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彰显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给了学生展示创造的机会,以开放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形式再现了小学校、大课堂,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 置身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系列化校园文化亦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滋润着师生的心智与言行。校园自然显现出文明、儒雅、和谐之风尚。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