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艺术小学(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一所团校合一并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学校。经过几十年的打造,铸就了学校既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也是南京的教育名片。学校全面实行小班化教育,文化与艺术齐抓并举,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1.小班化教学深受喜爱,让孩子得到个性化发展 学校历年来追求小班化的教育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课程设置合理规范,教学过程倾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每位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以最优秀的教育方法追求最有效果的教育成效,把新教育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每一种潜能,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动力得到激活。艺小的课堂,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是每个艺小老师的追求! 2.艺术课程丰富多样,让孩子得到多元化发展 学校将校本课程分设三类:舞蹈、声乐、器乐,艺术教学严格、规范,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线,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演出,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屡夺魁。如舞蹈《年年有鱼》、《彩蝶飞舞》、《百子嬉春》、《虞剑》、《嬉雨》、《山里娃》、《咔叽咔》、《梨园俏妞妞》,表演唱《小小书画家》、《戏曲联唱》、《大书包》,童声独唱、胡琴演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打击乐《鼓趣》等多次夺得各类大赛的一、二等奖。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及各类综艺晚会上,“小红花”频频亮相,令观众赞叹不已。 3、舞台实践多样呈现,让孩子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学校承担着许多接待和外宾的到访任务。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江泽民、邓小平、胡锦涛等都看过“小红花”演出。曾为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的元首作过专场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六十多次到访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南非、博茨瓦纳、韩国、日本、新加坡、阿曼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得了众多外国朋友的赞叹和喜爱,称赞“小红花”是“世界上最好的少儿艺术团体”、是“了不起的天才小艺术家”,并享有“萝卜头文化大使”的美名。 国内演出异彩纷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很强的观赏性。曾多次在各类艺术节上推出少儿音乐歌舞晚会,如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上海第八届、第十届国际艺术节等,评价很高。如“小红花”所担纲的“2005年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演出,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评价:“演出展示了当代中国少儿艺术的新水平”。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小红花”分别参加了开幕保障仪式、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及外宾礼仪的接待,孩子们光彩照人,为古都南京增添了风采。 4、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文化艺术人才辈出 长期以来,学校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及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在文化学习中,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一等奖等;多次在南京市美诗文诵读及英语短剧比赛中获得金奖;2006年的南京市的中考状元出自“小红花”;2014年6月参加了玄武区的写字比赛成绩喜人,抽查的三年级获得区排名第二,四年级获得区排名第四,语文老师获得区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等等。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艺小也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如著名音乐制作人卞留念,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打击乐大师李飚、影视演员梅婷和薛白等都是“小红花”的骄傲。由于成绩卓著,学校多次被评为南京市的有功单位,两次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少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小红花”是快乐、是梦想、是希望,在古都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现代文明中诞生和成长,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必将越开越艳!【校 训】 博学 问思 致美【办学理念】 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办学特色】 小班化教育,个性化培育,多元化发展。【校 风】 文明、上进、和谐、发展【教 风】 为人师表,求新存真,关爱学生,激励进步【学 风】 乐学善思,主动质疑,注重合作,求实创新 【校(团)歌】
铜山中心小学位于禄口街道铜山社区谢村街84号。学校始建于1933年,1996年易于现址,校园占地26680平方米,建筑面积853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1180名,在岗教师总数94人,高一级学历52人,占在岗教师数55.3﹪,高一级学历在读25人。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瞄准"在整体优化中展现特色,在特色建设中促进整体优化,让学校成为区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本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07 "区域教育现代化铜山中心小学办学条件现代 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省标准化建设要求。近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争取资金80多万元兴建了13间综合科技馆、舞蹈房、美术室、自然实验室、程控电话系统和校园音响,配套了食堂师生就餐的全部设备,更换了教室黑板、学校大门,改造了水电设施,进行了近3000平方米的绿化等。06年下半年,学校又投资近10万元对师生食堂进行了达标改造,建设了排球场,架设电缆增加电力容量以保证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又抓住创建"江苏省合格学校"的机遇,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添置和更新了105万多元的设备,分别是新购的750套钢木结构的学生课桌椅, 274座的阶梯教室,两套多媒体设备和一个50座的网络教室,一个可供10人同时使用的电子备课室,添置了1台网管笔记本电脑和14台办公电脑,生机比达10﹕1。建设了校园监控系统,图书条形码系统,学校图书室藏书19350册,购置了6台大功率空调,新建了三处学生科技活动基地。本学期,又投入近80万元进行了两栋教学楼的屋顶翻建、墙面出新和钢窗改造工程,教师新办公座椅全部到位。在"校校通"工程基础上,学校还将积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两年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整个校园环境整洁,设施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完善,师生满意度高。科技特色鲜明 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校自"九五"以来一直努力探究的科教模式。经过十余年的思考与实践,科技教育已经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1、开发教育基地,让环境滋养特色 近年来年,学校斥资二十多万元建设了六大科技室,它们分别是:生态室、农具室、标本室、电子室、探究室和创造室。在生态室里学生们可以看到各种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在农具室里陈列着延续千年的农具模型;在标本室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土、石资源,认识中药标本;在电子室里小技师们可以焊接各种电子元件;在探究室里小研究员们可以开展各项科学小研究活动;在创造室里展示着铜山小学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作品。此外学校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几年时间里陆续开辟了肉鸽养殖基地、中药栽培基地、生态林研究基地、七彩苗木培育基地、气象观测研究基地、百花园栽培基地、蔬菜种植研究基地等科技基地。学生在这些科技基地里养殖、种植、探究,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场馆、基地的建设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生活,为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营造了积极的环境。 2、编著校本教材,让课程引领特色校本教材是保证我校科技教育稳步推进的重要载体。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每个年段根据科技素养的内涵从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技品质四个方面予以不同的体现,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学生在科技课堂的影响下,在科技竞赛的激励下,其对科技的兴趣更加浓厚,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科技品质也进一步得到了培养和提高。07年暑假前夕,我校又着手进行第四次的校本教材修订,在保持教材原有优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联系农村生活实际,还科技教育于生活,还科技教育于实践,关注教材的目标体系,关注选文的内容特点,关注师生的可操作性,以保证教材在特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探索科教途径,让活动强化特色 学科渗透和活动强化是我校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科技教育途径。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渗透科技教育的训练点,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和渗透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开展学科渗透活动。与此同时,每周至少一节的科技活动课又是我校强化科技教育的最佳时机。科技活动课根据科技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安排,虽然有着自己的计划性,但学校要求教师应把计划性教育和结合学科课程的灵活性教育相结合,做到互补互进。为提高科技活动的教育效果,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我校都要开展"小树认养"活动;四月份开展爱鸟周活动;五月份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年11月份为我校的科技节,在长达一个月的科技活动中,学生搞一些小发明、进行一些小观察、小研究,撰写科技小论文、绘制科学幻想画、举行科技知识小竞赛、聘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为师生开设科技讲座等。除了做好常规性活动,学校在每学期还积极开展新鲜奇特的科教活动,如"空降鸡蛋"活动、"千株同育"活动、"黑心山芋"研究、"种养殖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奋度。 4、参与各类评选,让成果展现特色 在明确科技教育目标、实施三全策略、保障五项措施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被评为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04年更是作为南京市唯一一所农村学校,被评为首批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有23项小发明作品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环保节水免浇花盆"、"自行车省力脚拐"分别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和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还有一百多项小发明作品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学校的少科院先后被评为市十佳少年科学院和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少科院开展的小研究活动还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通过聚力强化使科技教育活动掀起高潮,促进了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科技能力的提高,科学品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科学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生和谐共进 童年生活应该是阳光灿烂。学校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何让老活动富有新意,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一幕,我校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通过举办"爱漾家园,情暖乡亲"--全国劳模沈庆喜事迹报告会,力图用身边的榜样教育身边的人。学校号召师生像老支书那样,爱自己、爱同伴、爱铜山的父老乡亲;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榜样的感召下,我校教师信守理想,执着追求,以师能立足讲台,以师爱温暖学生。在"百人访千家"活动中,教师们能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给予特殊的关爱,确保我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在"两免一补"活动中,学校除了按规定发放教育局助学券之外,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多方争取助学经费,组织师生捐款捐物,为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要开设贫困生"绿色通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减免,使贫困学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市妇联、街道关工委的热心支持下,学校先后联系了10多家资助单位和个人,争取帮扶资金2万多元。学校还通过教师、学生的"献爱心,助春蕾"活动,募集了一些衣服、文具和近3000元的助学金。在"学困生帮扶"活动中,我校教师、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他们利用中午、放学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倾注了许多的心血,用自己的真情感化着那些孩子濒临干涸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进步的愉悦。教育质量趋前 回顾我校近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体经过了起步、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逐渐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提升为江苏省实验小学,连获四届市省模范学校,先后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市德育先进学校,市首届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绿色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合格学校,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学校少年科学院先后被评为市十佳少年科学院和省优秀少年科学院等荣誉称号,学校工会多次被授予区先进基层工会,学校职工之家被市教育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届荣获教学质量优胜学校,办学行为、办学绩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东郊风景区钟山南麓,紧邻江苏省农科院、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环境十分幽静。学校占地24亩,运动场2片,现代化多功能室、计算机室各2个,理、化、生、自然实验室、音乐、美术、舞蹈室各1个,硬件建设达到市合格标准。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9个,在职教师61人,在校学生638人。五十年来学校的发展伴随着教师的成长。学校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市区中心组成员3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优秀青年教师2人,区兼职教研员2人。
南京苏杰学校现阶段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小学,学校历经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研究,已经初步打造成一个具有高标准国际化的优质学校。 学校聘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国际精英教育专家、学者帮助学校研发课程、开展科研、发展文化;聘请南京地区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区级教研员指导工作、培训教师;苏杰学校的教师均经过严格的选拔、系统的培训,人品优秀、业务能力强,90%以上的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 校长苏平女士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她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教育研究论文达40万字,其中多篇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论文;著有《数学中的试错与筛选》等教育专著和《美妙的数学思维》等师范院校、小学教材。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