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中学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城区,面对新世纪大道,是一所古典现代式学校。目前,学校为四星级高中。常熟市中学建于1924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是常熟最早的公办中学。解放前即为苏南名校。解放初定为苏南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试点学校,老校长陈旭轮“三进怀仁堂,四见毛主席”成为美谈。1980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2年确认为合格的省重点高中。2001年通过了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2002年成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3月转评为省四星学校。80多年来学校输送毕业生4万余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家杰出人才,其中有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吴铨叙,前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姚振炎,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中科院院士姚鑫、陆埮、吕达仁,工程院院士范滇元以及遍布国内外的学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数百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已有百余人成为新一代博士、博士后。2002年9月常熟市中学高初中分设,在城市东区落成的市中新校占地2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学校教学区占地190余亩,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办公楼风格迥异,各类设备、设施均达一流。生活区占地68亩,仅食堂面积就有12948平方米,拔地而起的9幢宿舍楼建筑面积24231平方米,学生4人一间带浴套房,宿舍生均建筑面积18.73平方米。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学生2625人,在职教工218人,专任教师174人,其中特级、高级、中级教师占81.9%,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苏州市名教师1人,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7人,常熟市学科、学术带头人28人。打造“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的一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是学校当前目标;坚持“三全”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施“四化”战略(均衡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成为“素质全面、基础扎实,能力优异、特长明显、人格健全、适应社会、善于创新”的21世纪新人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科学、严谨、务实、高效”的办学特色更为学校赢得社会的赞誉。近年来,我校更是硕果累累:涌现出薛雨涵(2003年常熟市状元),徐竞文(2004年苏州状元),2005年任臻(2006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等一大批特优生,且本科上线人数年年创新高,2004年为392人,2005年为454人,2006年为472人,2007年为601人,2008年为569人, 2010年为597人,2012年为616人[1]。为常熟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各项竞赛成绩骄人,任臻同学在2006年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勇夺金牌,并光荣入选国家集训队,蔡循同学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江苏省一等奖,王慕杰同学,
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前身是1938年创办于四川合川的国立第二中学。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移址常熟,先后命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苏南常熟中学,至1953年定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学校于1956年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0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0年通过省教委验收,确认为首批合格重点高中。1998年,学校以整体搬迁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步伐,2000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73人。学校各类设施齐全,配置合理,利用充分。校园占地面积达25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环境优美,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内绿草如茵,花林飘香。“晴川园”、“莘园”富有寓意,各座艺术雕塑神态各异。艺术长廊内建有“快雪堂”碑廊,镶嵌列代书法名家法帖,尽显古代名家书法之精华。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营造了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名,江苏省特级教师2名,苏州市名教师4名,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名,常熟市名教师3名,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5名,常熟市学科带头人71名,教学能手42名,常熟市德育带头人3名,德育能手10名,优秀教师群体已经形成。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和课程改革两大办学特色,持续提升办学内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力地彰显了办学价值。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活动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苏州中学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苏州的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宝。 从1035年到今天,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坐落在江南历史文化古镇木渎,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三星级学校,我们依托木渎古镇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确立了“美”的校训:以美益德,以美启智,以美冶情,以“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先进办学理念为统领,坚持“综合办学,全面发展,凸显美术,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把“靠质量求生存,凭特色谋发展”作为兴校之本,积极有效地营造素质教育、特色教学的氛围与环境,打造出了以美兴校、彰显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教学模式。校园占地41844平方米,其中运动场地面积16035平方米,绿化面积16468平方米。校园内樟树成荫,雪松挺立,杜鹃玉兰、丹桂腊梅,相映成趣,四季飘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设计新颖、设施一流的艺术楼于2006年投入使用,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艺术特色学校的标志。2009年镇政府为我校又投资建设了一幢功能性强的实验楼,更使我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开展如虎添翼。学校师资队伍精良,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有92人,占教师总数的77%。目前学校拥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吴中区学科带头人8人,吴中区学科骨干教师27人。在省、市、区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活动中,多人获得一、二等奖。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挑起大梁,显示了学校青年教师雄厚的功底和教学实力,也预示着这所年轻的学校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普高、艺术比翼齐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为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著名艺术学院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荣获了苏州市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优秀团委等荣誉,200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科研基地。宁静校园,是莘莘学子奋力搏击的港湾;谆谆教诲,是佼佼英才展翅翱翔的动力。木渎第二高级中学的广大师生,在美丽的校园里,挥洒着汗水,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在素质教育、全面创新的教育之路上“上下求索”,努力奋斗着。
学校现有42个班级,1704名学生,全校教职工300多人,专任教师307名,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25人,中学一级教师100人。校长王海赳,是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步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把我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可比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学校”为奋斗目标,以“以人为本,传承文明,以研导行,开拓创新”为教育理念,以深厚卓然的学校文化形象固本,以为社会所称道的教师职业素质从教,以培育经得起历史检验、适应社会的一流学生立足,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现代化教育工程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素质教育水平和文化品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凸现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创品牌,奥赛工作求突破。形成了特有的传统优势:强化科研求发展,借助专家上层次,依托高校办名校。学校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形成了一支教学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教学作风踏实的教师队伍。拥有王海赳、李建邡、胡长树、钱家荣等多名特级教师,82位各级名教师和学科教改带头人。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科评课选优及基本功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在办学体制上,学校积极探索办学新路,办学渠道日渐拓宽。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顺利举办“培东实验基地”和“培东实验班”,积极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多样性探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近几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加拿大合作实施的中加双学历教育,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先后制定了《专任教师考核条例》、《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一系列职责考核条例,从而完善了各项考核制度,形成了较为可行的各类评价体系。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有效作业”新途径。在教学方式上倡导互动性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反思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其中3位青年教师荣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竞赛一等奖,1位获二等奖。学校提出了“一手抓教学质量生命线,一手抓特色教育风景线”的口号,专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高校自主招生和奥赛等工作,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卓著,生物奥赛更是异军突起,名列江苏省前茅。近三年有300余人次获省级竞赛奖项,130多人次获全国级竞赛奖项,8人进入国家冬令营。2008年7月,鲁昊骋同学勇夺第十九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3届任豪同学成功入围生物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并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学校被授予省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称号。学校大力倡导“务实科研”,努力贯彻“以研导行”策略,先后两次编辑出版校本教材《智力开发读本·新课程新学案》40余册,另开发出版《新大纲·新高考探秘》《体育与健康》等五种校本课程。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600多篇,著书30余种,课题研究20多项。学校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学校网站被评为苏州市十大优秀校园网站,一线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并实行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依托天平山这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和范仲淹故里这一特定的人文环境,以“公平竞争,先忧后乐”作为学校的文化内涵,以训诫学子既要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我价值,又要培养自已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学校的发展,木中人正进一步追求高品位、精致化的管理,在保持学校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其文化内涵。学校的近期目标是:同心同德,负重拼搏,务真求实,开拓创新,争创江苏省首批“五星级”高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