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大桥景观区,2000年5月经上级批准命名为江阴市大桥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9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近800人,学校坚持以德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办学方向,以勤思、好学、自主、自信为校训,努力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具有个性的乐园,学校管理逐年上新台阶,已分别被评为无锡市现代化技术学校、江阴市素质教育星级单位、AA级特色学校、江阴市管理一类学校、江阴市先进学校、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阴市传统项目布局学校、江阴市安全文明校园、执行教育法规的“诚信单位”收费规范学校、无锡市园林式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先进学校等。
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创办于1905年4月。钱穆、顾毓秀、刘天华等泰斗巨匠曾在这所世纪老校乐育英才,钱伟长、王莘、钱临照等饮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都在这里启蒙开智。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学生1066名,教职工95人。学校有一支敬业、乐业、精业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80%。无锡市、锡山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覆盖各门学科,共有16名。有3位教师获全国先进,8位教师获省级表彰,获市、区荣誉的教师达一半以上。学校在老一辈创立的“养正”校训的激励下,注重建设“立公、立德、立志、立行”的学校精神建设,狠抓“三风”落实(校风:文明、俭朴、勤学、活泼;教风:严谨、求实、博学、创新;学风:勤奋、踏实、善思、好问)形成了朝气蓬勃、日臻完美的育人氛围。一个世纪以来,学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育了许多人才,一批学生成长为饮誉海内外的学者专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靠着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靠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靠着全体师生的团结奋斗,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1)以“钱伟长少年创造学院”为依托,围绕“科学育人,育科学人”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活处处有科学,我们人人爱科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爱好者。数十名学生在江苏省科技模型比赛、亿利达青少年发明比赛、创新大赛、全国发明博览会等赛事中屡获殊荣。多项小发明获国家专利,多名创造学院成员受到了东南大学、江苏省发明家协会领导、专家的赞赏。华敏杰同学成为了全国百名科学小院士之一。学校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称号。(2)以学校“养正”校训为资源,以“养浩然正气,育一代新人”为目标,立足“养正”,全面开发,大力构建“养正”校本课程,培育能涵养学生浩然正气的课程文化。学校通过设立红领巾“养正”文化研究院、“养正”师生读书会、“养正”道德银行,创建“养正”英雄中队,建设“养正”共建文化等有效途径,使 “养正”课程特色逐渐形成。“养正”工作室被评为无锡市先进学生集体。(3)军校共建谱新曲。学校与部队结成友好单位,坚持三十年军校共建。如今,少年军校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4)课题引领求发展。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多次承办各级各类课题研讨活动。依托《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养正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养正教师文化建设研究》等省级课题,在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先后在合格中心小学的争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办学水平的综合督导评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评估验收、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启动等方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使学校在发展壮大中,不断登上新平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有”主题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少年军校、江苏省爱国拥军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江苏省档案工作一级单位、江苏省雏鹰大队。
太湖,烟波浩渺,无锡,钟灵毓秀,合着太湖新城建设和滨湖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历史步伐,一所崭新的小学诞生了,她就是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新校成立于2010年9月,由滨湖区华庄街道办事处投资3000多万元建造,是华庄街道辖区内最大的住宅小区——水乡苑小区的配套小学,由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巡塘小学、周潭小学、龙渚小学整合而成,是一所独立建制,设施一流,管理先进,发展后劲足,发展潜力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70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30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25个教学班,1010名学生,67名教职工,大专以上学历61人,占91%,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占3%,本科学历45人,达到67.2%,区级以上学科类骨干教师8名,占12.12%;中学高级教师2人,占3%,小学高级教师40人,占59.7%,小学一级教师18人,占26.8%,小学二级教师2人,占3%,其他5人,占7.5%。 新校植根于三所老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秉承三校的优良办学传统,确立了“建人文校园,塑志雅新人”的办学目标和“持志恒雅,快乐分享”的办学理念,弘扬“怀水润万物之心,诲稚童无邪之魂”的学校精神,以“志 雅”为校训,崇尚“诚挚、和畅、弘毅、致远”之校风,践行“有容、有鉴、崇实、崇教”之教风,倡导“贵恒、贵得、乐知、乐行”之学风。新校布局精美,宽敞明亮的校舍,标准化、现代化的运动场地,庭院景观穿插其间,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先进,基本达到省一类装备标准,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和文化氛围。 两年来,学校走文化立校、科学治校、队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亮校的发展之路,高标准建成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荣获“无锡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无锡市优秀少先队集体”、“无锡市绿色学校”、“无锡市平安校园”、“无锡市敬老先进学校”、“无锡市干部人事档案市一级标准单位”、 “无锡市十佳少先队媒体阵地”、“滨湖区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在体育、科技、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特色亮点逐步显现,社会声誉日趋提高,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无锡市陆区杨家村小学创建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定点完小,学校占地4658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现有班级9个,教职工23人。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团结、友爱,严肃、活泼”校训为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坚持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题,以培养综合型、有个性、有特长、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苍翠的胶山脚畔,繁忙的锡沪路旁,坐落着一座百年老校——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安小,从开办时仅有三个教学班的安镇胶南初等小学堂,几经更名,一路走来。 近百年来,在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奋发图强地艰苦创业中,安镇中心小学成绩斐然,硕果累累。随着2006年9月新校舍的落成,多年来一校两舍的格局被改变,安小更是以勃勃的生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如今的安小已经是一所具有四十多个教学班,占地86亩的新学校。这里有一流的硬件设备设施:可容纳6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可供2000名学生就餐的大型食堂,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和2000人参与的活动中心,网络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电子阅览室、科学教室、美术教室等30多个专用教室配备齐全,还有生态园、科技宫等探究园地。更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 这里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务实进取;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他们富有朝气、奋发向上。现有的107名专任教师中,市、区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21名,大专学历占总人数的96.3%,本科学历占22.4%,另有二十多名教师正在参与本科进修。 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一批批“全面+特长”的幼苗在茁壮成长。这里有一股浸润心灵的精神文化:锲刻在巨石上的“尚真”校训引领着安小人求真、务实、创新;“同韵馆”“同和馆”“秉德楼”“修才楼”“圆融楼”……这些镶嵌在大楼墙上的楼名,在别致有序,恢宏和谐中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承百年底蕴,同心同德育桃李;启世纪宏图,砥言砥行铸辉煌”的巨幅标语更反映出全体教师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凌云壮志。“以网络为平台,用数字化环境来支撑管理,促进师生发展” 的现代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武术特色日趋成熟。 如今双语教育的体系也在迅速地开拓成长起来。全国“双有”先进集体、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课改示范学校、市心理健康合格学校等多项荣誉更为学校赢得了社会的较高赞誉。铸尚真之灵魂,展特色之翅膀,奏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学校师生正齐心协力,以高昂的激情不断超越,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爱国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抱着“教育兴业、实业兴国”的理想先后创办了十余所学校,育红小学的前身——公益学堂与化新小学就此诞生。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多次莅临我校,进行专业指导。1926年10月9日,陶行知先生来到育红小学,在学校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写下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盛赞我校当时的办学模式与成绩,并称之为“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中国教育之新希望”。无锡市育红小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7月,随着区域教育资源的调整,原育红小学与原荣巷中心小学两所百年老校合并成为今天的育红小学。目前学校由四大校区组成,分别是龙山、公益、梅园和万科,其中位于万科魅力之城中的“育红万科小学”为新办学校。学校现共有个110教学班,293名教职员工,4400名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8%;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66%。世纪春风化雨,百年润物无声。育红小学凝练了延续百年的办学经验,以“智爱化新、为公益民”为校训,确立了“化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春风化雨、日新月异”。“化新”曾是育红在过去较长时期使用的校名。“化新”理念寓意着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赢得学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教师日新月异的成长、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围绕化新理念,学校积极营造人文化、现代化、校本化的 “化新”校园环境,构建丰富多彩的“化新”校本课程,研究、实践适合学生发展的“化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与时俱进的化新学子,努力让每个从育红走出的儿童,都能成为这样的学子——精神面貌:质朴方正,儒雅大气个性特质:勇于创新,求新求异人生境界:民族情怀,世界眼光“化新教育”内涵丰富,目标远大,我们已经起步,相信有目标在前方,我们将自信跋涉,一路收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