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地农村完中、学校创建于1956年8月、其前身为欢口完小“加冠晋级” 的丰县欢口初级中学,初建时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1959年自然增加至6个班,学生300人。1960年招收初一4个班并增设高一2个班,由“丰县欢口初级中学”更名为“丰县欢口中学”。成为丰县3所完全中学之一。 1970年后,每年招收高一新生6至8班,学制也由3年制改为2年制。1979年复招收初一2个班。1981年高中学制恢复三年制,每年招收高中新生4个班,学校规模发展到高初中18个班,学生达1000余人。1986年初中停止招生。1988年高初中完全分离。初中班全部移交给欢口中心中学。 90年代后,学校几经扩建,至1996年学校占地82亩,拥有教室57间,实验室24间,行政和生活用房219间,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是丰县规模较大的农村普通中学。但都是陈旧的平房,布局也很不合理,体育设施仅有一片250米跑道的简陋操场和一片篮球场。办学条件与教育现代化标准相差甚远。1997年我校抓住改造危房,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这一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始了学校基础设施改造,两年内建成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两幢教工宿舍楼,新建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总投资为480万元。校园面积87120平方米,生均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40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3.34平方米。 学校在“三机一幕”的基础上发展了闭路电视和目前最先进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学校接通了宽带网,校园网已覆盖各科室、办公室、专用教室等主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场所,达到了“校校通”工程第二层次的要求,建有微机室四口,微机达到了200台,平均每9.4人/台。 我校淘汰了原有的陈旧实验器材,购置了先进的理、化、生实验设备,达到2人一组分组实验的标准,音、美、语音室也按标准全部配齐。 学校图书馆藏书64360册,订阅各种期刊160种,达到了二级馆的要求,并逐年购置新书不少于生均一册,实行了微机管理开架借阅。阅览室座位160座,满足了学生阅读的需要。学校音响资料逐年购置丰富齐全,均与先行教材配套。学生生活用房6200平方米,生均住宿面积4.6平方米,饭厅座位达1350座,占学生总人数的70%。厨房、饭厅面积均达标且卫生设施齐全、方便,有较好的卫生条件。 学校建有达国家标准的具有400米标准跑道的体育运动场一块,4片水泥篮球场。体育设施、器材达标配备。学校卫生室有专职校医,配有齐全的常用医疗器械及药品。 校园布局专请徐州设计院设计,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建筑美观大方,绿化面积2800平方米,生均14.8平方米,并建有公园一个。各个景点别具一格,在亮化工程的映照下,景色迷人、赏心悦目。系统、校内监控系统及全校亮化系统。十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校目前有教学楼3幢,实验、电教综合楼一幢,学生宿舍楼2幛,教师宿舍楼3幢。有专用教室36间,添置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先后两次共征地50亩,使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82亩扩大到现在的132亩。学校的教学用房总面积已达8640平方米,学生的生活用房总面积已达10300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达到28000平方米。教工宿舍建筑总面积达7500平方米,总投入达1200万元。 目前我校有35个班级。高一、高三均为12轨,高二为11轨,在校学生1888人。教职工143人,专任教师12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10人,专科学历15人,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53人,高中教师本科达标率为86.4%。 我校教学质量在全县农村中学位居前列。1965年高中毕业生90%升入高校。20世纪80年代曾创下“三连冠”的佳绩。1990—2002十三年间更是十夺丰县农村中学高考第一名。1996年在徐州市农村完中综合实力评比中勇夺第一,居全县同类学校首位。 学校积几十年之经验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为: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发展个体、挖掘潜能。校训为:学生为主、质量求存、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校风为:尚德、崇智、求实、高效。教风为:以人为本、厚积薄发。学风为:勤奋、自主、精思、博学。机构设置: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教务处、德育处分管年级,不设年级主任,实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益。德育工作:大目标、低起点、自主性、长效应。教学工作改革课堂教学,强化人本观念。变课堂教学老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老师主导;变“满堂灌”为培养生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变应试教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科研工作: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以学科教学为土壤,以学生成才为成果,走校本研究之路。近年来,学校按照“建设现代化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办学目标,开拓进取,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特别在创建三星级高中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学校上下,全员发动,人人参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手笔搞好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江苏省贾汪中学始建于1957年8月,半个世纪间,校址三迁,校名四易。2001年8月,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将原徐州市二十一中并入原徐州市十一中,并改名为江苏省贾汪中学。2005年8月,因布局调整,原大泉中学高中部并入。2006年1月,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晋升省三星级高中。现占地106亩,教职工256人,教学班58个,在校学生3280余名。半个多世纪的经风历雨,革故鼎新,逐渐积淀了贾汪中学厚重的育人底蕴,形成了“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开拓、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博闻、善思、好问、力行”的学风。这一切成为激励着贾中人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贾汪中学在秉承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教育本质回归的新路径,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人生预备教育”的办学目标,并以此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三年影响一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的贾汪中学已成为徐州市普通高中领头雁,排头兵。近年来,贾汪中学办学业绩显著,先后被教育部、省、市、区授予“教育部教育学会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研究基地”、“江苏省先进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 “徐州市优秀教师群体”、“徐州市优秀考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了学校进一步升档提位,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将再征地30亩,建成体育馆、图书楼、行政楼、塑胶操场等设施,把贾汪中学办成校园环境优美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质量优良化的苏北名校,力争2011年创建四星级高中。我们坚信贾汪中学这株历经风雨绚丽开放的奇葩,在未来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和美丽!
徐州三中,坐落在徐州市民主北路西侧风景秀丽的故黄河畔,前身为江苏学院(费孝通副委员长曾在此执教),1949年2月更名至今,是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徐州市首批通过省验收评估的四星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90.7余亩,建筑总面积36494平方米。学校下设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教学质量监管处、教科室、办公室等四处两室。校党委下设四个支部,共有党员112人。学校共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2314人,专职教师174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硕士学位5人,10人研究生在读,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3人;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7人,中级教师60人;特级教师3人,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带头人1人,徐州市优秀专家2人,徐州市拔尖人才2人,徐州市名师等名特优教师18人,外籍教师2人。学校拥有先进的11口理、化、生实验室,1口大型生态标本室,是省标准实验室。校园网完全按照数字化校园的要求设计建造,配有先进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音像资料库,有4口多媒体网络教室,2口340座的多功能报告厅和1口1000座的礼堂,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图书馆为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藏书近12万册,设有电子阅览室。学生宿舍和食堂能满足需要。学校拥有带有照明设备和看台的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有体育馆、2片灯光篮球场,体育器材齐全,能充分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学生发展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体育、心育和外语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干干净净、琅琅书声、歌声嘹亮、虎跃龙腾”的校风、“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重视主体、激励自学”的教风、“苦读精思、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五星级高中为目标,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素质教育工作得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教远程教育网科研示范校”、“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板学校”、“江苏省高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示范点”、“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徐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自2005年徐州市教育局开展直属中学年度目标管理综合督导工作以来,学校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等次。 六十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中央委员、省市负责人、大学校长、三军将校,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张祥成),有名扬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喻继高、张立辰、程大利等),有30多名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孙久远、李春祥、胡卫东、宋娜等),被誉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