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坐落于扬子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瓜洲,创建于1920年,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1963年被命名为“邗江县实验小学”,1997年又在扬州市首批通过省级评估,被重新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一直以来凭借“高质量,轻负担,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享誉于世。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行知楼”、“科艺楼”、“逸夫楼”等建筑错落有致,由回廊联成一个整体。楼里建有报告厅、多功能阶梯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房、电视演播室、微格教室、科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专用教室、阳光心苑、普通教室以及饶有特色的小书虫俱乐部,校园中建有诗廊、红领巾广场、篮球场、田径场、器械活动区等场所。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1000多名学生,教职工 70多名,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市名校长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以上名师30名,高级教师11名。多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实践快乐教育思想。“十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人格辅导研究》、《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十一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研究》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结题并获得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又紧紧围绕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快乐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学校事业飞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青少年活动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少先队队前教育试点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原名双桥小学,始建于1954年,1991年被区政府命名为扬州市双桥实验小学,同时成为扬州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为省实验小学,2002年正式更名为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3034人。学校占地面积36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8568平方米,生均占地约1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6平方米。校园内活动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等布局合理,教学楼、办公楼及各类专用教室错落有致;校园内绿树成行,芳草茵茵,是学生们活动锻炼、学习探究的乐园。2009年,蜀岗之上,维扬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正式成立。定位为六轨小班化办学规模,配有语音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科学实验室等8个多功能教室,配建了阶梯教室、250米塑胶跑道运动操场、塑胶篮球场和2个塑胶排球场。本着“让学生的生命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崇文明理”的校训,走“兴于书、立于新、成于乐”的办学道路,已形成书香校园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办学特色。学校自2001年来率先在全市启动“书香校园”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倡导“读经典书籍,做有根基的人”的阅读理念,组织开展了“伴着经典成长的少年时代”、“书香童年”等重大活动。《中国少年报》、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节目曾做独家报道,成为《中国教育报》关注的“书香校园”建设的原生态校园之一。2011年12月被评为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学校现已取得28项国家专利,120多人次获各类国家级竞赛奖项,420多人次获各类省级竞赛奖项,700多人次获市、区级各类竞赛奖项,400多篇科技发明习作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先后被评为“全国智力七巧板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团体”,“省五星级科技特色学校”,“省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级科技教育研究基地”,“全国航空航天学会省实验基地”,“省英特尔求知计划先进集体和该项目的实验基地”等。
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江之滨,由朱简先生创建于1947年,原名江都县老坝国民学校。经历6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全校占地面积15891.5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实施“六有”工程、“四配套”工程、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等工作,学校音乐室、实验室、体育室等功能室齐全,建有学生微机房1个,教师用微机10台,学生用微机45台,多媒体教室1个,移动多媒体设施1个,田径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小气象台1座,学生综合活动健身器材区1个。学校图书室总藏书量12982 册,生均16册。2007-08学年度,全校共有教师64名,其中小学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42人,专任教师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2007-08学年度全校共有18个教学班,771名学生。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关怀以及兄弟学校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一直名列前茅,05、07年度六年级五育考核获得二等奖,是2004-2006年度区文明单位、扬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学校全体同志正精诚团结,锐意改革,努力开展以写字教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
扬州市东关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才学堂”,后改名为“两淮高等小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孕育了江泽民、章新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近年来,学校依托历史文化底蕴,致力课程改革与创新,构建内涵丰富的七彩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特色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发展的品牌与内涵。 乘课程改革东风,东关小学独辟蹊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结合区域体艺“2+1”项目的实施要求,东关小学对体育、音乐、美术学科进行校本化统整与创造。在保证课程实施水平的基础上,用4/5的教学时间完成原学科的教学内容,余下的1/5的教学时间分别增加开设口琴、卡通绘画、五子棋等校本课程,“一减一增”体艺课程特色悄然生成。 校本教材的集结出版,为“一减一增”烙上了课程规范化印记。东关小学分年级编制了《我爱口琴》、《缤纷卡通》、《快乐五子棋》三门学科的,制定了相应的考级办法,并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动漫活动周、定级考级赛、技能争霸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今的东关小学,学生人人能吹琴,人人会动漫,个个下好棋,全面提升了学校体艺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书法与国学乃民族文化之根基。东关小学将书法和国学两大传统文化特色作为立校立业之本。近年来,在总结近20年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内容编写、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符合学校传统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新思路,保持了学校传统特点的鲜活性。 步入东关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东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本》系列教材融入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浓浓的墨香透晰出学生书法造诣。诵读课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的经典阅读情趣,书法课渲染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潜移默化中铸民族魂,扎中国根。 “让每个生命都精彩”,这是东关小学始终如一的办学理念;打造“人文东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期东关小学奏响的新号角。学校依托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环境的优势,开发《文化东关》校本课程,从校园篇、东关篇、运河篇、扬州篇四个角度,分6册向学生全方位呈现了与“东关”相关联的人、事、物、景、典……图文并茂,叙述生动,引人入胜,贯古通今,激发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情趣。 走进东关,东关文化弥漫校园。“文化东关”的四个板块分布我校教学楼的四个楼层,一至四楼依次为“菁菁校园”“璀璨双东”“悠悠运河”“人文扬州”。踏上楼梯平台,抬头所见的是各板块的综述,沿长廊向南分别为各版块的具体内容。展牌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浅显生动。下课时,孩子们聚集在文化长廊,阅读着、欣赏着、陶醉着,可谓“百年文脉,薪火相传”。长廊文化成了东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了东关小学推行文化东关,打造人文校园的有效载体。 “礼育”,是东关小学打造“人文东关”又一举措,是学校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切口。东关小学以江总书记给吴霜同学的回信为契机,整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打造“3.18”礼育特色,并自成“年年有主题、月月有创意”的独特教育体系。“重道德、学礼仪”、“讲文明、重礼仪”渐渐成了东关小学师生的自觉行为。 “尊重规律、发展个性、有教无类……”是东关小学坚守不变的育人方针。学校坚持“打破班级界限,全员参与,全员活动”的社团建设宗旨,发放社团活动调查表,征求学生及家长意愿,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围绕“人文东关”课程特色主题,建立了艺术类、益智类、操作类、运动类、语言类等5大类88个社团。超市化、菜单式、开放性的选修课程,以及长达70分钟的社团实践活动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真正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一所学校,只有厚积底蕴、彰显特色、亮出品牌,才能永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潮头。东关小学的发展就如一壶醇香的历史美酒,就是一轴美丽的文化画卷,就像一首精致的风采诗篇。只有尽情畅饮、尽情饱览、尽情品鉴,才能领略她秀美的校园,感受她独特的文化,品味她百年的底蕴。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