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位于广陵新城cbd核心区,滨河路以西,沙湾路中段东侧。项目占地面积为75768.49平方米,建筑面积31363.93平方米,按照12轨72个班建设,约可容纳3240名学生就读,预计2012年8月份交付使用。学校以扬州特色、育才文化、小学教育为核心,通过地域化生活场景、教育品牌的空间解析、素质教育的典范空间,来营造体验式的校园环境、故事化的生活场景、以师生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打造成国际化、五星级小学教育的样板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
梅岭小学创办于1947年,原名可法小学,迄今已有60年历史。1982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梅岭小学由江苏省重点小学更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1997年顺利通过省验收,再次被江苏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1999年,又被授予江苏省模范学校的称号。梅岭小学是一所底蕴丰厚、设施优良、环境优美、教育优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史公绵绵不绝的遗爱滋养了梅岭精神。 多年来,梅岭人一直秉承“我为人民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实践着“肢体的解放,思想的飞翔,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徜徉”的教育理想,形成了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梅岭人以人为本、个性张扬、尊重事实、崇尚和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学校是师生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现任校长陈文艳,1967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8月,她来到梅岭这块热土,近28年的工作磨砺,使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梅岭这样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的校长。其间,虽经历了“普通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的角色转变过程,但她始终恪守崇高的职业信仰: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为人民从事教育工作。她坚持遵循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的办学原则,认真履行校长职责,视开拓学校发展空间、丰富学校特色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注重广泛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学校现状,悉心听取群众意见,关心师生教育生活的幸福,不断加强学习,制定学校发展方略,为梅岭这所名校的发展倾注了心血。
育才小学西区校前身为扬州市新城西区新盛学校,东邻和美第小区,南邻邻里中心,北邻万豪西花苑,西接郡王府,占地面积84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根据计划约定,育才小学西区校2010年秋学期施教范围为新城西区整个辖区,近期招生规模为6—8轨,今年一年级新生班的教师将以育才小学现任教师为主,育才小学同时安排优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力量入住西区校,实现组团一体化办学。育才小学通过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利用新城西区现有的新盛学校举办公办义务教育,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其他热点学校生源拥挤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整体办学水平。
沙口是古运河汇入长江的关口。沙口小学因地而名,始建于1948年,距今已有62年的历史。学校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自主强实力,以科研促发展,以创新铸特色”的管理思路,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德育研究 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雏鹰电脑行动明星学校”、“扬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扬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等。 我校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机房、舞蹈房、语音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等辅助教室设施齐全,并率先在广陵区公立学校实现了计算机班班通。 2006年荣获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称号。我校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的“四级电子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主备、个人复备、教后再备”向全市推广,受到中央电教馆、省教育代表团领导和同仁的赞赏。电子档案、电子图书管理使学校档案利用率、图书借阅率大大提高。我校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国家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研究,完善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这是我校老师在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班班通”进行教学。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坐落于扬子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瓜洲,创建于1920年,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1963年被命名为“邗江县实验小学”,1997年又在扬州市首批通过省级评估,被重新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一直以来凭借“高质量,轻负担,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享誉于世。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行知楼”、“科艺楼”、“逸夫楼”等建筑错落有致,由回廊联成一个整体。楼里建有报告厅、多功能阶梯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房、电视演播室、微格教室、科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专用教室、阳光心苑、普通教室以及饶有特色的小书虫俱乐部,校园中建有诗廊、红领巾广场、篮球场、田径场、器械活动区等场所。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1000多名学生,教职工 70多名,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市名校长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以上名师30名,高级教师11名。多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实践快乐教育思想。“十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人格辅导研究》、《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十一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研究》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结题并获得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又紧紧围绕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快乐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学校事业飞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青少年活动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少先队队前教育试点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原名双桥小学,始建于1954年,1991年被区政府命名为扬州市双桥实验小学,同时成为扬州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为省实验小学,2002年正式更名为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3034人。学校占地面积36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8568平方米,生均占地约1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6平方米。校园内活动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等布局合理,教学楼、办公楼及各类专用教室错落有致;校园内绿树成行,芳草茵茵,是学生们活动锻炼、学习探究的乐园。2009年,蜀岗之上,维扬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正式成立。定位为六轨小班化办学规模,配有语音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科学实验室等8个多功能教室,配建了阶梯教室、250米塑胶跑道运动操场、塑胶篮球场和2个塑胶排球场。本着“让学生的生命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崇文明理”的校训,走“兴于书、立于新、成于乐”的办学道路,已形成书香校园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办学特色。学校自2001年来率先在全市启动“书香校园”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倡导“读经典书籍,做有根基的人”的阅读理念,组织开展了“伴着经典成长的少年时代”、“书香童年”等重大活动。《中国少年报》、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节目曾做独家报道,成为《中国教育报》关注的“书香校园”建设的原生态校园之一。2011年12月被评为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学校现已取得28项国家专利,120多人次获各类国家级竞赛奖项,420多人次获各类省级竞赛奖项,700多人次获市、区级各类竞赛奖项,400多篇科技发明习作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先后被评为“全国智力七巧板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团体”,“省五星级科技特色学校”,“省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级科技教育研究基地”,“全国航空航天学会省实验基地”,“省英特尔求知计划先进集体和该项目的实验基地”等。
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江之滨,由朱简先生创建于1947年,原名江都县老坝国民学校。经历6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全校占地面积15891.5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实施“六有”工程、“四配套”工程、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等工作,学校音乐室、实验室、体育室等功能室齐全,建有学生微机房1个,教师用微机10台,学生用微机45台,多媒体教室1个,移动多媒体设施1个,田径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小气象台1座,学生综合活动健身器材区1个。学校图书室总藏书量12982 册,生均16册。2007-08学年度,全校共有教师64名,其中小学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42人,专任教师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2007-08学年度全校共有18个教学班,771名学生。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关怀以及兄弟学校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一直名列前茅,05、07年度六年级五育考核获得二等奖,是2004-2006年度区文明单位、扬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学校全体同志正精诚团结,锐意改革,努力开展以写字教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
扬州市东关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才学堂”,后改名为“两淮高等小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孕育了江泽民、章新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近年来,学校依托历史文化底蕴,致力课程改革与创新,构建内涵丰富的七彩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特色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发展的品牌与内涵。 乘课程改革东风,东关小学独辟蹊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结合区域体艺“2+1”项目的实施要求,东关小学对体育、音乐、美术学科进行校本化统整与创造。在保证课程实施水平的基础上,用4/5的教学时间完成原学科的教学内容,余下的1/5的教学时间分别增加开设口琴、卡通绘画、五子棋等校本课程,“一减一增”体艺课程特色悄然生成。 校本教材的集结出版,为“一减一增”烙上了课程规范化印记。东关小学分年级编制了《我爱口琴》、《缤纷卡通》、《快乐五子棋》三门学科的,制定了相应的考级办法,并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动漫活动周、定级考级赛、技能争霸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今的东关小学,学生人人能吹琴,人人会动漫,个个下好棋,全面提升了学校体艺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书法与国学乃民族文化之根基。东关小学将书法和国学两大传统文化特色作为立校立业之本。近年来,在总结近20年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内容编写、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符合学校传统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新思路,保持了学校传统特点的鲜活性。 步入东关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东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本》系列教材融入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浓浓的墨香透晰出学生书法造诣。诵读课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的经典阅读情趣,书法课渲染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潜移默化中铸民族魂,扎中国根。 “让每个生命都精彩”,这是东关小学始终如一的办学理念;打造“人文东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期东关小学奏响的新号角。学校依托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环境的优势,开发《文化东关》校本课程,从校园篇、东关篇、运河篇、扬州篇四个角度,分6册向学生全方位呈现了与“东关”相关联的人、事、物、景、典……图文并茂,叙述生动,引人入胜,贯古通今,激发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情趣。 走进东关,东关文化弥漫校园。“文化东关”的四个板块分布我校教学楼的四个楼层,一至四楼依次为“菁菁校园”“璀璨双东”“悠悠运河”“人文扬州”。踏上楼梯平台,抬头所见的是各板块的综述,沿长廊向南分别为各版块的具体内容。展牌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浅显生动。下课时,孩子们聚集在文化长廊,阅读着、欣赏着、陶醉着,可谓“百年文脉,薪火相传”。长廊文化成了东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了东关小学推行文化东关,打造人文校园的有效载体。 “礼育”,是东关小学打造“人文东关”又一举措,是学校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切口。东关小学以江总书记给吴霜同学的回信为契机,整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打造“3.18”礼育特色,并自成“年年有主题、月月有创意”的独特教育体系。“重道德、学礼仪”、“讲文明、重礼仪”渐渐成了东关小学师生的自觉行为。 “尊重规律、发展个性、有教无类……”是东关小学坚守不变的育人方针。学校坚持“打破班级界限,全员参与,全员活动”的社团建设宗旨,发放社团活动调查表,征求学生及家长意愿,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围绕“人文东关”课程特色主题,建立了艺术类、益智类、操作类、运动类、语言类等5大类88个社团。超市化、菜单式、开放性的选修课程,以及长达70分钟的社团实践活动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真正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一所学校,只有厚积底蕴、彰显特色、亮出品牌,才能永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潮头。东关小学的发展就如一壶醇香的历史美酒,就是一轴美丽的文化画卷,就像一首精致的风采诗篇。只有尽情畅饮、尽情饱览、尽情品鉴,才能领略她秀美的校园,感受她独特的文化,品味她百年的底蕴。
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地处扬州西区,是一所拥有70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的学校,也是邗江区窗口学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62834㎡,校舍建筑面积10594㎡,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271人。学校2000年率先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是扬州市农村中心小学中第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学校一直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拓进取。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创名牌学校,塑品牌教师,育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构建‘讲科学、尚人文、求发展’办学模式,营造人文气息浓郁、教育科研领先、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学校,全面推进有效教育工程。”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勤奋、求实、团结、守纪”的校风;“格高、业精、务实、求新”的教风;“勤思、乐学、求实、进取”的学风。全面落实三个“面向”、三个“坚持”、三个“满意”,实现三大“目标”的办学思路。
扬州市汶河小学(扬州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扬州首批新式学堂之一,历经百年的发展变革,这所崇文重教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石塔、西门街、北柳巷三个校区。 学校里有7棵千年银杏树,无论何时,她都洋溢着一种独特的美: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昭示扬大附小与岁月同步,与自然共进! 学校以一个“实”字作为校训,“实”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诚实、充实的意思,取“实”作为校训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下面的“贯”象征求学。顾名思义,学生的德性应当笃实;知识应当富实;身体应当健实,这三者全部在“宀”内贯穿包含,成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校围绕“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全力兴办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我们优化管理,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深入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京剧进课堂”,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公民,最终促进学校的特色化、自主化可持续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